一场跨越古今的城市革新正重塑阿拉伯半岛的城市肌理。以转型愿景为蓝图,这场变革不仅聚焦物理空间的更新,更致力于推动经济多元化与文化影响力提升。尤为瞩目的是,中国与当地的深度合作,在城市更新、文旅融合等领域探索出 “混合发展” 模式 —— 从清洁能源基地的崛起,到历史遗产的现代活化,一系列实践既延续传统基因,又注入现代动能,为全球城市发展提供了兼具可持续性与文化温度的新范本。中沙建交 35 周年(1990-2025)之际,全球最大单体光伏电站等标杆项目的落地,标志着这场协同实践已成为城市革新的重要参照。
丝路渊源:古今合作的根基
沙特与中国交往历史悠久,古代丝绸之路时期便紧密相连。沙特的埃尔奥拉古城(AlUla)地处古丝绸之路与香料之路交汇处,吉达古港曾是海上贸易的关键枢纽,见证了双方商贸往来的悠久历史。2018-2019 年,中沙联合考古队在塞林港遗址发掘出宋元至明清时期的中国瓷器残片,为这段跨洋贸易史提供了实物佐证,也为当代合作埋下历史伏笔。
进入现代,沙特推进 “2030 愿景” 的进程中,中国企业以绿色能源技术、基建经验等深度参与其经济转型与能源结构调整,将历史积淀的信任转化为务实合作的动能。
绿能引擎:城市更新的生态基底
在绿色能源领域,中国能建承建的阿尔舒巴赫光伏电站是沙特 “2030 愿景”“绿色城市” 的标杆项目,不仅为利雅得周边 “零碳住宅社区” 提供能源支撑,更推动该区域成为沙特首个清洁能源示范城区。该项目总装机容量达 2.6GW,在中东已建成光伏项目中位居前列,2025 年 5 月获初始商业运行证书前已实现并网发电,预计每年可减少碳排放约 430 万吨,年发电量可满足沙特超 300 万户家庭日常用电需求。
同样助力沙特能源转型的还有多个重点项目:2024 年,中国能建牵头联营体与沙特 Buraiq 公司签署的 Haden 2GW 光伏电站 EPC 合同,项目计划 2027 年初商业运营;同年 7 月,TCL 中环与沙特企业合资的光伏晶体晶片本土化生产项目启动,总投资 20.8 亿美元,推动沙特光伏产业链完善;中国阳光电源与沙特 ALGIHAZ 公司签约的 7.8GWh 储能项目,2025 年全容量并网后将显著提升电网稳定性,为城市能源安全保驾护航。
绿能项目为城市注入清洁动力的同时,中沙在生态治理领域的合作则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筑牢根基。2024 年完工的吉达海水淡化厂扩建工程,通过反渗透膜技术使淡水日产能增加 50 万立方米,能耗降低 20%,既缓解水资源短缺压力,又与绿能项目形成 “节能 - 减排” 联动;利雅得 2023 年启动的 “南部新城” 项目,要求新建建筑全部满足全球最高绿色建筑评级之一的 LEED 白金标准,规划建设 5 个大型城市森林公园,预计 2027 年将利雅得城市绿地覆盖率从 12% 提升至 25%,进一步优化城市生态环境。
这些生态治理举措与绿能项目深度协同,构建起城市绿色转型的完整体系,为沙特城市更新提供全方位可持续支撑。
基建升级:功能迭代的硬件支撑
基建领域的合作成果显著。中国铁建沙特分公司与沙特迪里耶公司签署的沙特国王大学新校区配套升级项目,合同额 11.3 亿美元,涵盖公用事业和行政办公室设计建造、地区冷却厂、储水设施等,引入基础设施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和数字化工程协同体系。地下综合管廊将区域制冷、供水等管线集约化布局,解决传统管线维护难题,既提升了沙特国王大学的基础设施水平,也为德拉伊耶古城更新提供关键支撑,成为中沙基建合作标杆。
建筑领域再添新突破。2025 年 7 月 10 日,装载 1114 吨模块化房屋的 “避风港信使” 轮从东莞港启运至沙特达曼港。这类装配式建筑因定制化、节能环保、可重复拆装等优势,成为沙特快速城市化中应对住房需求激增的优选方案。据沙特建筑协会报告,预计 2030 年沙特预制房屋市场规模将达 60.2 亿美元,2025 至 2030 年复合年增长率 8.59%。此次出口的模块化房屋与沙特“2030 愿景”核心项目——未来城(NEOM)预制装配技术形成协同,且针对当地高温气候进行在地化改造,将快速响应当地住房需求,为沙特建筑市场注入 “中国智造” 动能,标志着中沙建筑合作迈向新高度。
交通基建与城市空间扩容同步推进。中国港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参与的吉达港口扩建工程,使港口吞吐能力提升 30%,吉达作为红海枢纽城市的物流效率跃居中东前列,带动周边保税区、临港产业区空间扩容,强化了沙特物流枢纽地位。
红海吉达港:在扩建中完成了从 “丝路商栈” 到 “港城共生枢纽” 的进化 —— 奥斯曼风格海关大楼的拱门与现代集装箱码头的吊臂形成时空对话,滨水步道既保留了古贸易站的青石板肌理,又通过光伏灯柱与游客服务站实现功能升级。其独特价值在于 “双轨协同”:白天,自动化泊位支撑着中东 30% 的红海贸易流通;夜晚,邮轮码头的灯光与百年灯塔交织,引导游客 15 分钟直达巴拉德老城区的珊瑚石街巷,这种 “物流效率” 与 “文旅体验” 的共生,恰是吉达城市更新中 “传统功能现代转化” 的缩影。
此外,中国港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承建、中交第四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实施的沙特利雅得穆卡布四方城土方包项目,于 2025 年 5 月完成移交,为中沙共建“一带一路”再添成果,同时为利雅得穆卡布四方城后续建设奠定基础,推动城市核心区功能升级。
绿能与基建的硬件升级,为历史遗产活化奠定基础,让古城活化成为传承与创新的关键环节。
古城活化:历史遗产的文旅新生
德拉伊耶古城作为沙特王朝发源地,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城市更新中,当地以萨勒曼国王广场为核心打造新地标,广场 85 米高的旗杆成为利雅得天际线标志,与周边图拉伊夫区、传统市集及文化中心串联成特色旅游线路,年接待超 50 万游客。作为王国诞生地,图拉伊夫遗址修复工程融合传统工艺与现代环保技术,建成 20 万平方米绿色公共空间,配套步行友好型街道和电动汽车充电桩,成为历史保护与现代功能融合的典范。
埃尔奥拉古城则完成了从衰败到复兴的蜕变。这座可追溯至 12 世纪的古城,曾因岁月侵蚀濒临破败。2017-2021 年,埃尔奥拉皇家委员会投入 10 亿美元修缮,遵循 “最小干预” 原则,以传统工艺修复建筑并植入现代化设施,通过 “文化绿洲项目”(涵盖考古遗址公园、生态步道与数字导览系统)平衡历史保护与游客体验,打造 “零碳文旅示范区”。2023 年后,古城通过 “文创产业孵化计划” 带动原住民参与开发,影响力持续扩大,2023 年接待游客 120 万人次,2024 年旅游收入达 3 亿美元,成为沙特文化旅游核心名片。
伊克玛山谷遗址:7000 年文明在此凝结成可触摸的层积岩。纳巴泰人古墓群的砂岩不仅刻有全球唯一的纳巴泰文字,更成为 “最小干预” 原则的活样本 —— 考古团队用纳米级渗透技术加固风化浮雕,却让每一道天然裂隙都保持原始形态。这片沙特首个世界遗产划定的 30 平方公里核心区,不仅为埃尔奥拉 “文化绿洲项目” 提供了不可复制的历史基底,更以 “考古禁区 - 缓冲带 - 体验区” 的三级划分,为所有遗产活化项目确立了 “保护优先” 的空间准则。
黑格拉澈笛度假酒店:用建筑语言诠释 “遗产活化的边界艺术”。客房落地窗经太阳轨迹测算,让晨光在墙面投射出与古墓浮雕一致的光影轮廓;生态步道桩基深扎文物层 3 米之下,地面却复刻着纳巴泰商道的走向。更精妙的是其 “隐形环保”:太阳能板倾角与古墓朝向形成热力学呼应,污水处理系统灌溉的耐旱植物,恰是纳巴泰壁画中描绘的香料作物 —— 让 “零碳文旅” 从理念落地为可感知的生活场景。
马拉亚音乐厅:沙漠中的声学博物馆。这座世界最大镜面建筑的幕墙以 2.5 度倾斜角捕捉风沙共鸣,将自然声转化为天然混响;玻璃穹顶的透光率复刻 12 世纪清真寺窗棂设计,使月光精准照亮舞台中央的纳巴泰文字浮雕。作为埃尔奥拉音乐节的核心载体,其 “古乐复原工作坊” 正通过声学分析还原驼铃商队的韵律,让濒危的传统旋律借助交响乐重生 —— 这正是 “文创产业孵化计划” 最生动的实践。
老城焕新:传统空间的现代蜕变
如果说德拉伊耶、埃尔奥拉古城的活化聚焦于历史根脉的延续,吉达巴拉德老城的焕新则演绎了红海沿岸中世纪老城的现代时尚蜕变 —— 这片 2014 年荣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的区域,正通过创新改造重获新生。
2024 年,沙特启动规模达 2.5 亿美元的修复工程,重点改造街区内三处历史遗产。中国建筑团队引入数字化扫描技术精细记录建筑细节,应用中沙联合研发的低碳材料与环保加固技术,通过特殊工艺加固珊瑚石墙体,在保留历史风貌的同时,使抗震性能与隔热效率较传统工艺提升 30% 以上。这一方案因兼顾保护性与功能性,已被纳入沙特《绿色建筑标准》,成为历史建筑改造的通用范本。
修缮后的三处遗产转型为约赫达尔之家、AlRayess 和 Kedwan 三家豪华酒店:既完整保留珊瑚石建筑的原始布局与雕刻纹样,又植入智能客控系统、全景落地窗等现代配置。酒店中央餐厅更以传统饮食文化为基底,用现代烹饪理念重构沙特经典菜式,实现历史韵味与当代体验的融合。
街区同步布局文化生态建设,定期举办艺术展览、音乐节等活动,吸引大量国内外游客与艺术爱好者,重新成为城市文化中心与旅游热点。截至 2025 年 6 月,核心区域修缮完成后,游客流量较改造前激增近 40%,周边商业店铺租金同比上扬 30%,印证了老城更新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交通生态:城市运转的效率革命
城市空间的活化与功能升级,离不开交通网络的高效支撑。
2024 年,中国铁建牵头的利雅得地铁南线延伸工程竣工,新增 12 个站点;同年 12 月,利雅得地铁全线投入运营。利雅得地铁作为世界上单期建成规模最大的无人驾驶地铁系统之一,全长 176 公里,设 85 个车站,全线贯通后,设计日均客运量高达 360 万人次,预计减少地面交通量 30%、提升通勤效率 40%,有效缓解地面拥堵。为放大地铁带动效应,沙特编制 TOD 介入手册,涵盖七大领域 100 个问题场景及解决方案,提出增强地铁站标志性、活化上盖空间等措施,以站点为核心推动商业、住宅、办公功能混合开发。目前,利雅得地铁 2 号线沿线已建成 2 个大型商业综合体,日均客流量超 5 万人次,印证了交通对城市空间优化的驱动作用。
在完善现有网络的同时,沙特正探索未来城市交通形态 —— 中国交建联合中国建筑深度参与沙特未来城(NEOM)的智慧城市、交通网络及模块化建筑建设,负责智能交通网络(含自动驾驶轨道系统)和绿色建筑集群的设计施工。其规划的 “The Line” 采用垂直分层设计,全长 170 公里、立体空间高 500 米,实现 “无车化” 立体通勤:居民步行 5 分钟可达生活所需场所,高铁 20 分钟贯穿全城,且 100% 使用可再生能源,为未来城市交通生态提供了可借鉴的前瞻性范本。
革新范式:中沙合作的全球启示
经济层面,据沙特旅游部数据,2024 年沙特旅游业对 GDP 的贡献率首次突破 12%,较 2018 年 “2030 愿景” 启动时提升近 8 个百分点。这一跨越的背后,是德拉伊耶古城、吉达巴拉德老城等项目将 “沙漠历史遗存” 转化为 “文旅地标” 的实践 —— 通过传统遗产活化与现代功能植入的结合,为资源型城市经济多元化提供了可复制的路径。
文化维度上,中沙合作不仅推动沙特文化 “走出去”,更以埃尔奥拉音乐节、吉达艺术展等国际活动为载体,构建起跨文明对话的新场景。这种 “保护 - 活化 - 传播” 的链条,让历史遗产成为提升城市全球文化影响力的核心载体。
文旅融合的深化进一步拓展了城市更新的边界。2025 年,中国锦上添花文旅集团参与打造的沙特埃尔奥拉“沙漠不夜城”,将沙漠景观与夜游经济结合,填补了沙特文旅产品的品类空白;中国民宿企业的加速布局,则通过在地化运营,让传统生活场景成为文旅消费的新亮点,推动合作从硬件建设向内容共创延伸。
制度与资金的双重保障为合作持续赋能。2025 年 5 月,中沙高级别联合委员会达成的 60 余项共识,覆盖数字经济、绿色建筑等关键领域,为城市更新提供了规则协同框架;中国对沙特新能源、智慧城市领域的直接投资 2024 年同比增长 25%,则为技术落地与项目扩围注入了持续动力。
从 NEOM 未来城的垂直城市构想,到德拉伊耶古城墙的现代新生,中沙合作探索的 “混合发展” 路径,既避免了对单一模式的复制,又通过绿能基建、遗产活化、交通升级的系统联动,回答了 “传统如何滋养现代”“技术如何适配在地” 的全球城市更新命题 —— 这正是其为资源型城市转型、历史名城活化提供的核心启示。
上一篇:浙医健衢州医院14年护胆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