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君实财经)
转发会议纪要/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AI算力产业链深度解析与投资展望纪要(2025年7月22日)
本次交流围绕人工智能(AI)大模型发展脉络、算力需求爆发逻辑、英伟达产业链结构及核心环节景气度展开系统性分析,并对下半年AI行情做出前瞻判断。内容涵盖技术演进、硬件迭代、国产替代空间、资本开支趋势及重点ETF产品配置价值,信息密度高、逻辑清晰,为投资者把握AI产业红利提供重要参考。
一、大模型演进:从“量变”到“质变”的智能跃迁
AI大模型的发展遵循“缩放定律”(Scaling Laws),即模型性能随参数规模、数据量和计算量的提升而持续增强。关键节点包括:
• 2017年:谷歌发布《Attention Is All You Need》,提出Transformer架构,奠定现代大模型基础;
• 2018–2020年:GPT-1至GPT-3参数从亿级跃升至1750亿,生成能力显著扩展;
• 2022年底:ChatGPT(基于GPT-3.5)引爆全球关注,AI商业化潜能被广泛认可;
• 2024年:OpenAI推出O1模型,引入“思维链”推理机制,标志技术路线重大创新,推动多模态与行业应用深化。
当前AI已进入“推理需求主导”阶段——训练完成后,用户端应用场景快速打开(如搜索增强、智能客服、内容生成等),带动算力需求从“集中式训练”向“分布式推理”迁移。
二、英伟达Blackwell架构放量:新一轮算力基建周期启动
英伟达凭借GPU市占率超90%的绝对优势,成为全球AI硬件核心驱动力。其最新Blackwell架构芯片(如GB200 NVL72)正加速放量:
• 单机柜价值约300万美元,其中GPU占比高达72%(约216万美元);
• 性能跃升:采用FP4低精度格式,在特定场景下单位美元算力相较前代H100提升237%,显著降低推理成本;
• 部署节奏加快:截至2024年5月,北美云厂商(微软、谷歌、Meta、亚马逊)每周新增部署超1000台机柜(相当于每周新增约7.2万张GPU卡)。
这一轮硬件升级不仅拉动自身营收利润高增,更带动全产业链进入景气上行通道。
三、三大高确定性赛道:PCB、光模块、服务器ODM
在英伟达产业链中,A股公司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环节,具备强业绩弹性和明确需求支撑:
1. PCB(印刷电路板)
• 应用于GPU基板(OAM)、服务器主板、交换机及光模块内部,技术门槛高(22–30层以上高多层板),单价可达数万元/平米;
• 国内厂商在全球份额领先,受益于AI服务器用量激增与高频高速传输要求提升,呈现“量价齐升”态势。
2. 光模块
• 数据中心内实现光电转换的核心器件,用于GPU集群间高速互联;
• 技术迭代加速:从200G→400G→800G→1.6T持续升级,单模块价值提升;
• 根据Semi Analysis测算,每张GPU需配套约3.5个光模块(Blackwell架构下),若全部采用800G则需求更高。
3. 服务器ODM(原始设计制造商)
• 包括工业富联、广达、纬创等,负责AI服务器整机集成;
• 相比传统服务器,AI服务器组装附加值更高,受益于全球数据中心扩建浪潮。
> ✅ 业绩验证:2023年Q3–Q4起,上述环节头部企业收入利润增速显著抬升,印证产业链传导效率。
四、国产算力崛起:政策+技术双轮驱动,千亿市场待释放
尽管美国持续收紧对华高端GPU出口(如H20禁令反复),但国内AI发展并未停滞:
• DeepSeek-R1、通义千问等模型已达全球第一梯队水平,证明“有限算力下也能训练优质模型”;
• 英伟达财报显示其中国大陆潜在GPU市场规模年化超180亿美元(约1300亿元人民币),国产替代空间巨大;
• 政策端强力支持:三大运营商2024年资本开支超3000亿元,BAT合计超1500亿元,地方政府加速建设自主可控算力中心。
未来随着国产GPU(如寒武纪、华为昇腾等)成熟,叠加AI应用场景持续拓展(智能驾驶、人形机器人、消费电子等),国产算力有望迎来爆发式增长。
五、投资建议:聚焦业绩确定性强的ETF工具
推荐三条主线配置路径:
1. 通信ETF(代码示例):光模块+服务器ODM+连接器合计权重超60%,直接受益于Blackwell放量,近60日涨幅超40%,基本面驱动明显;
2. 创业板人工智能ETF:光模块占比达37.5%,成分股多为“20cm”弹性标的,适合情绪回暖期博取超额收益;
3. 信创ETF:锚定国产算力主线,覆盖GPU设计、制造、设备等核心环节,中长期受益于自主可控战略推进。
现场问答(精选)
Q1:如何看待下半年AI行情能否持续?
A:从资本开支看,北美四家云厂商Q1合计投入700亿美元(同比+64%),国内运营商+BAT亦维持高强度投入,叠加推理需求爆发,AI行情具备坚实基本面支撑,预计将持续至2025年。
Q2:PCB和光模块哪个更具投资性价比?
A:两者高度协同,任一环节景气都将带动另一方增长。短期光模块因技术迭代更快、弹性更大;中长期PCB因应用广泛、国产替代空间足,更具稳定性。
Q3:国产GPU何时能真正替代英伟达?
A:预计2025–2026年有望实现中低端场景替代,高端领域仍需突破制程、生态短板,但政策+资本加持下进度将快于预期。
Q4:小米AI眼镜、人形机器人是否只是概念炒作?
A:非纯概念。AI终端正从“工具型”向“陪伴型”进化,小米眼镜实现本地化语音交互,人形机器人依赖大模型决策能力,均为AI落地真实案例,具备长期成长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