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艺术众家议】
作者:耿柳(辽宁省曲艺家协会副主席、长春光华学院特聘教授)
艺谚说:“一句邪,矮半截。”语言艺术类作品应从低俗哏中走出来,更多观照当下社会现实中积极向上的养分,并在艺术上互相借鉴,取长补短,实现共生共荣。
在东北各地热闹的小剧场里,相声、二人转说口与脱口秀,这三种源于不同文化土壤的幽默艺术,正同时在市井生活中绽放。作为近年来迅速崛起的舶来语言表现艺术,脱口秀经常被人与本土传统相声艺术,特别是单口相声进行比较,一度出现“相声不如脱口秀”的声音。对此,曲艺界有人反驳:脱口秀只是相声和说口的“初级阶段”。然而,如何看待这三种语言艺术,观众的喜好、票房收入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指标。面对一票难求的二人转园子,火爆的脱口秀演出,历史底蕴深厚的相声艺术稍显式微。与此同时,娱乐性、思想性与艺术性的平衡又是这三者需要解决的共同难题。
只有深入分析三者的独特魅力和时代挑战,才能探索它们共存共荣的未来。剥去形式的外衣,三者的核心都是运用语言作为工具,雕刻幽默,反映社会,激发共鸣与思考的艺术。它们依靠讽刺、调侃、夸张等手法制造喜剧效果,并且注重与观众的互动:相声的“现挂”、二人转的“抓口”,精髓都在于“把点开活”——演员根据观众反应即时调整演出内容,脱口秀也将互动性视为核心。三者的创作素材都来源于社会万象、人情冷暖、日常生活。观众对“看似漫不经心,实则精心揣摩”(师胜杰语)的表演样态的喜爱,是三者共同追求的艺术至境。在共性之下,三者在历史发展、技艺体系、美学追求上有着明显的区别:
相声历史悠久,由清代“象声(口技)”“隔壁戏”演变而来,“说学逗唱”“顶刨撞盖”“铺平垫稳”“三翻四抖”等技巧亦是前辈艺术家智慧的结晶。坚持用包袱儿说理抒情,承载着民间智慧。
说口被誉为东北的“土相声”,是二人转表演中与观众互动性极强的非唱段部分,充满了浓郁的地域特色和乡土气息,语言生动、贴近日常生活。传统上,它是服务于正戏的“垫场”,用来活跃气氛。在当前二人转剧场生态中,正戏逐渐减少,说口与模仿秀的比例大幅增加,其风格比脱口秀和相声更为粗犷,善于使用方言俚语,幽默方式更加直接,常常带有“滑稽相”,笨中见巧。
脱口秀是Talk show的音译,源自西方,历史较短。它强调个人视角和直接表达。讲述者通常以个人经历和社会观察为基础,常以自嘲为引,讲述个人困境、尴尬,“吐槽”周围(父母、上司、同事),表达直接、尖锐甚至带有冒犯,以求观众产生“解气”的共鸣。其“素人感”符合养成类娱乐模式,满足了观众对即时情绪共鸣的需求。
脱口秀与相声、说口在市场中的竞争,并非简单的零和博弈。脱口秀是“自说自话”,从业者不会直接搬演别人的段子。如果用曲艺的行话来讲,脱口秀没有“活保人”的经典作品。近几年一些脱口秀类综艺节目的淘汰赛制,让参演演员形成竞争关系,不得不各自暗下功夫,以求语不惊人死不休。这跟以前的曲艺艺人不断提升技艺以求生存是异曲同工的。脱口秀在国内风靡一时,传播力极强,其表演形态也在快速演变,从早期一批本土脱口秀演员略显紧张的真实感,到新生代演员明显锤炼过重音、喷口的准专业台风,表演日趋精致,内容也越来越接近说唱艺术的叙事结构。值得关注的是,脱口秀开始参加中国曲协的展演,专业平台对其表演提出更高要求——需要有故事、有包袱、有过人演技,演员们经历着将自身“逼向极限”的行业压力。这属实对相声产生了“刺激”:许多相声小剧场引入脱口秀,一批相声演员开始转型,为剧场带来了可观的收入。二人转舞台近年来不仅唱得越来越少,说口也跳出了传统的丑逗旦捧模式,丑角独自完成一大段说口的表演形态越来越多,越来越趋近于单口相声和脱口秀。
然而,艺术的发展不仅在于技艺高低,还在于谁能更深刻、更智慧地反映生活。幽默源于智慧的博弈,是对生活真相的洞察提炼。三者的发展之路应基于相互尊重和学习,同时坚守本体规律,深入生活。
相声的困境在于过度依赖传统、创新不足,反映当代生活的速度和锐度不足,缺乏如马季先生那样拿着小本本随时记录生活,持续创作的热情。新相声是传统相声的生命延续,要学习脱口秀演员坚持原创、勤奋笔耕的精神;传统相声需学习脱口秀和说口反映生活的速度、敏锐度及个性化表达方式,使内容更贴近当代观众的生活体验和话语体系。否则,一些年轻演员使用传统段子时无法获得观众的认同感,难免自信心受挫。脱口秀虽然受到追捧,问题也接踵而至,如类型同质化、过度商业化、价值观模糊等。脱口秀须提升创作深度,不能仅停留在表面情绪宣泄或单纯追求“冒犯”效果。说口虽在东北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土”与“快”的野味儿仍能守住一席之地,其挑战在于如何提升艺术格调、抵御低俗化。艺谚说:“一句邪,矮半截。”说口应该从低俗哏中走出来,更多观照当下社会现实中积极向上的养分。三者在艺术上互相借鉴,取长补短,实现共生共荣。
每种艺术都有其独立存在的价值和内在发展逻辑。从业者必须具有清醒的文化自觉,深刻理解自身艺术形式的本质规律、审美功能和历史定位,避免在融合大潮中迷失自我。尊重“同与不同、似与不似”,深入研究各自艺术特征与规律。脱口秀的热潮,可以看作是语言艺术在当代语境下的适应性演变。相声的暂时困境,源于其深厚传统在剧变时代中的转型阵痛,而非艺术价值的消逝。说口那扑面而来的生活气息与泥土芬芳,则证明了地域文化的顽强生命力。
浮浅、躁动、缺乏对自身规律的深耕,终将被时光之河淘尽。唯有怀揣对艺术的虔诚敬畏,将双足深植于生活的沃土,保持开放包容的胸襟,坚守文化的根脉,不断锤炼技艺,语言艺术方能在竞争中相互点燃灵感,在融合中各展其绝代风华,绘制出“各美其美”“万象归春”的语言艺术长卷。
《光明日报》(2025年07月23日 16版)
[ 责编:邢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