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民航之翼
2025年上半年,上海浦东机场以4111万人次的旅客吞吐量、11.2%同比增速的绝对优势蝉联全国机场榜首,其国际旅客流量暴涨、枢纽能级跃升、扩建工程提速的“三重引擎”共同驱动了这一成绩的取得。
一、旅客吞吐量夺冠:“马太效应”凸显
一是总量与增速双领先。
浦东机场上半年旅客吞吐量较第二名广州白云机场多出107万人次,领先优势十分明显。
更令人惊讶的是,浦东机场旅客吞吐量同比增速高达11.2%,在前30大机场中名列第一位。
旅客规模最大,增速最快。
浦东机场的表现令人吃惊。
二是航线网络重构与资源集聚。
浦东机场通过“织密全球网”策略,上半年新增日内瓦、米兰等国际航线,国际及地区航线通达性提升至79个国家,形成“欧美亚非全覆盖”的格局。
与此同时,民航业“马太效应”凸显:
头部机场凭借航线资源、时刻容量等优势,吸引更多航司增投运力。
例如,东航在浦东机场的国际航班量同比增长28%,形成“大枢纽-大航线-大客流”的良性循环。
三是政策红利释放。
中国对巴西、沙特等47国实施单方面免签政策,叠加240小时过境免签适用国家扩至55国,直接拉动浦东机场入境外籍旅客突破500万人次,同比增长46%。
其中,免签入境占比达53%,成为国际客流增长的核心驱动力。
二、国际旅客流量暴涨:从“通道经济”到“门户经济”
一是国际旅客规模与结构双突破。
2025年上半年,浦东机场国际旅客1816万人次,占比高达44.19%,同比增长23.12%,单月最高突破310万人次,显著高于国内其他枢纽。
这一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国际航线的强劲复苏:
自2025年5月起,其国际旅客吞吐量已超越2019年同期水平,成为全国唯一恢复至疫情前峰值的大型枢纽。
从客源地看,韩国、日本、美国位列前三,但新兴市场增速显著:中东旅客量同比增长41%,非洲旅客量同比增长58%,反映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航空互联的深化。
二是商务与旅游需求共振
浦东机场凭借上海的国际化优势,吸引大量高附加值商务客流。
例如,特斯拉储能超级工厂、919项目等重大产业项目落地浦东,带动相关国际商务出行需求激增。
同时,上海作为入境游首选目的地,2025年上半年入境外籍旅客中,60%以旅游为目的,其中免签游客占比近半,形成“商务+旅游”双轮驱动。
三是中转效率提升与枢纽功能强化
浦东机场通过T3航站楼建设(2028年投用后年保障量将达1.3亿人次)、国际主楼结构推进至6米层等工程,优化中转流程,缩短国际转国内最短衔接时间至60分钟。
数据显示,其国际中转旅客占比已从2024年的18%提升至2025年上半年的22%,枢纽能级进一步凸显。
三、扩建工程提速:从“规模扩张”到“能级跃升”
截至2025年6月,浦东机场四期扩建工程累计完成投资超200亿元,占全年计划的55%。
其中,T3航站楼国际主楼推进至6米层结构,国内主楼开展浅基础施工;
2号线西延伸、18号线二期等轨道交通项目进入试运行阶段,预计进博会前开通,形成“航空+轨道+公路”立体交通网。
扩建后,浦东机场将拥有5条跑道、4座航站楼,年旅客保障能力从8000万人次提升至1.3亿人次,货邮吞吐量从370万吨提升至500万吨。
同时,通过优化航站楼布局、增设捷运系统,将国内转国际最短衔接时间缩短至45分钟,国际转国际最短衔接时间缩短至30分钟,枢纽效率达到全球领先水平。
2025年上半年,浦东机场的夺冠不仅是规模领先,更是枢纽能级、服务品质、创新能力的综合体现。
其成功经验表明,在民航业从“量增”转向“质升”的阶段,枢纽机场需通过国际航线网络重构、扩容提效协同,构建不可替代的竞争优势。
未来,随着T3航站楼投用、东方枢纽全面运营,浦东机场有望成为亚太最重要的航空枢纽中心之一。
上一篇:天味食品控股股东邓文转让2120万股 金额2.2亿元
下一篇:找个“新”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