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上观新闻)
ODI——境外投资备案许可,这是企业出海必须申报的许可证之一。若获得ODI备案审核权限,相关区域企业申请海外直接投资可节省2至5个月。“在瞬息万变的商业市场,效率是企业的生命。此审批权限可否下放给‘大虹桥’,或在商务区开辟绿色通道,加快审批流程,助力企业抓住时机‘走出去’?”“‘大虹桥’可否承接大型赛事、文艺活动,拓展展示交易平台功能?”
市政协今天举行“推动虹桥国际商务区国际贸易中心新平台建设”专题协商会。如何通过新平台的建设争取更多政策,赋能企业“出海”以及做大会展经济成为委员们讨论的焦点。
瞄准方向,制度供给“扩围”
颇为巧合的是,“大虹桥”7月上新的两个功能:24小时港澳智能签注服务以及上海市数据产品知识产权登记服务站,也与“出海”相关。这两个具象的功能勾勒出有关“大虹桥”未来最受人关注的设想之一:以国内外综合服务体系为支撑,打造服务企业“走出去”先行区。
那么打造先行区,能为“大虹桥”带来什么?
这不仅是巩固上海国际开放枢纽地位的重要举措,更是服务国家“双循环”战略的实践探索。全国政协委员张毅认为,其一,通过将企业海外设总部转化为在“大虹桥”设出海总部,可巩固产业链协同效应,强化区域资源配置能力。其二,依托长三角一体化与自贸试验区政策联动,有助于构建高效便捷的全球贸易通道,形成制度推动的进一步扩大开放。其三,该建设将为国内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提供“桥头堡”效应,助力企业集聚,更高水平参与国际竞争。
张毅建议,针对经认定符合条件的出海总部,提供资金、货物、数据、人员等“准离岸型流动自由”制度供给。譬如,建立离岸服务人才“白名单”制度,对符合条件的出海总部外籍高层次人才提供签证、居留、执业“绿色通道”。优化签证和停居留政策,对符合条件的出海总部的外籍高管、技术专家探索给予超过240小时免签政策的停留期,探索“一次审批、多次往返”机制。
长宁区政协委员顾春晓认为,国内的大批上市和拟上市公司,其主要经营地分布在全国各地。而其海外发展主要以服务贸易为抓手,比如向海外分支机构收取管理费、服务费、商标使用权、专利和非专利技术等取得收入。因此抓住服务贸易出海集聚地建设,符合虹桥商务区建设国际贸易中心新平台提质升级的方向。
他建议,企业服务贸易出口可以享受增值税免税或零税率。“理论上讲,增值税主要在国内流转,出口服务如果可以像出口货物一样享受增值税退税,例如试点‘服务贸易增值税即征即退’,对技术许可、数据处理等出口服务实缴增值税全额返还,既符合交易实际也能满足市场需求”。
记者从协商会获悉,虹桥管委会将做实做细境外投资项目备案、签证中心等服务事项,发布出海指引和出海案例,构建全链条、多领域、跨地域的企业“走出去”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
展会客流转化为消费力
“大虹桥”的会展经济,怎样赋能消费聚集区建设?
市政协界别和地区工委主任于秀芬认为,推动文旅商体展高质量联动发展,强化商务区核心区立体交通联接,规划建设高能级会议演艺中心。
“加强会展中心与周边联动,增加高能级会议以及可以承接大型赛事、文艺活动的场所等配套设施。开发以会展为主题的旅游线路,导入更多进博票、证联动优惠措施,延长游客停留时间。引入更多国际文化艺术展览、演唱会,结合大型体育赛事和活动,举办体育用品博览会等,促进文化、体育与会展融合发展。强化展会与商贸的深度融合,打造特色消费街区,扩大‘首发经济’和特色消费活动,吸引展会客流转化为消费力。”市政协委员、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沈开艳建议。
目前,进博会“6天+365天”常年展示交易平台主要聚焦于咖啡、红酒等消费品的展销,“大虹桥”能否对参加进博会的大量先进技术、设备、原材料也进行集中展示、满足多元化的贸易需求,成为不少与会委员们的共同期待。
委员们建议,可聚焦汽车、高端装备、医疗器械等重点产业,打造工业用品电商平台、生产性互联网等产业数字化平台,为产业交流、技术合作和投资促进搭建平台。将常年展示交易平台打造成为国际新品进入中国市场的首选地,增强进口商品集散地辐射效应。
原标题:《“大虹桥”能办世界级演唱会吗?》
栏目主编:祝越 文字编辑:王宛艺
来源:作者:文汇报 苏展
上一篇:反内卷政策推动光伏及煤炭行业复苏
下一篇:水上乐园漏电致游客触电,重庆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