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慧炬财经)
不容易,过会532天后终于获准了提交注册!
本文为慧炬财经原创
作者 | 萧风
微信公众号 | huijufinance
2025年7月18日,过会后苦熬良久的大明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大明电子")IPO最终得以提交注册。
此时,距离大明电子IPO通过上交所主板过会已经过去了17个月零16天的时间。
大明电子此次IPO之行至少可以追溯至2021年末,彼时其就在筹划上市改制。
到了2022年10月15日,大明电子召开了第一届董事会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在上交所主板上市议案。
时间来到2023年3月3日,在国泰君安证券的保驾护航下,大明电子向上交所递交了其主板上市申请并获得受理。
虽然早在2024年2月2日在当日召开的上交所上市委2024年第11次审议会议上,大明电子IPO"有条件"获得上市委出具了"符合发行条件、上市条件和信息披露要求"的审议结果,但随后就陷入了漫长的等待期,直到532天后的2025年7月18日才获准了向证监会提交注册申请。
作为一家专业从事汽车车身电子电器控制系统设计、开发、生产和销售的综合解决方案供应商,成立于1989年1月13日的大明电子,产品主要分为驾驶辅助系统、座舱中控系统、智能光电系统、门窗控制系统、座椅调节系统等。
此次IPO,大明电子欲通过主板上市发行不超过4,000.10万股以募集4亿资金投向"大明电子(重庆)有限公司新建厂区项目(二期)"和"补充流动资金"等两大项目。
而当2023年3月,大明电子开启主板IPO闯关时,其典型的家族企业特征就吸引了外界的更多注视。
据大明电子招股书显示,本次发行前,周明明吴贤微夫妇与其子周远及其一致行动人周招会(周明明之弟)直接和间接合计控制公司83.50%的股份。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大明电子从申报到过会,期间一共经历了上交所两轮审核问询函和一轮审核中心意见落实函,值得一提的是,大明电子上市委审议意见落实回复函的落款日期为2025年7月16日,这个时间距离过会已经过去了530天。
那么,大明电子为何耗时532天之久才获准了提交注册呢?
实际上,大明电子IPO审核进展缓慢,除了此前IPO"强监管"政策影响外,外界关于大明电子大手笔分红的争议也是原因之一。
在2024年2月2日过会后,困扰大明电子IPO最大的问题或是有关其申报前的大额现金分红的争议。
数据显示,2020年至2022年,大明电子共进行了三次分红,分红金额分别为5929.80万元、1.92亿元、200万元,累计分红2.53亿元,而同期扣非净利润总额仅3.68亿元,占比高达68.80%。
现金分红的最终去向主要为向大明电子增资及缴纳相关税款,相关金额合计约2.16亿元。
慧炬财经注意到,在2021年12月,淳知源增资入股价格为2.8021元,一个月后的2022年1月,实控人一家三口周明明、吴贤微、周远及副董事长张晓明增资入股价格却仅为1元,在上市前低价入股,其目的无外乎在于充分享受公司上市股价暴涨所带来的财富盛宴,而根据2023年3月递表时计划募集4亿元,不低于发行后总股本的10%来计算,此时公司估值已高达40亿。
要知道2021年12月大明电子在进行股权转让时,大明科技以1041.12万元的价格转让了2.50%的股权给恒鑫明,彼时公司整体估值才仅为4.16亿元。
这意味着,短短一年零三个月左右的时间,大明电子估值翻了近9倍左右,一旦成功上市,迎接实控人一家三口的将是盛大的资本狂欢。
但超过八成股份归大股东控制,很容易形成“一股独大”的局面,如果实控人存在“独断”的风险,那么企业内控在一言堂左右下,其有效性能否保证存疑,正如当年在上会现场上市委所质询的那样“相关内控制度是否健全且被有效执行,股权较为集中是否导致不当控制风险”,这或成为大明电子在成功上市后不得不面对的重要问题。
虽预计今年上半年业绩增速放缓
但扣非净利复合增长率表现不俗
事实上,在过去的几年中,大明电子盈利能力不容小觑,也让很大一部分同样拟主板上市的企业望尘莫及。
据大明电子最新招股书注册稿显示,在2022年至2024年中,其营业收入分别为17.13亿元、21.47亿元、27.27亿元,整体上保持了持续增长,对应扣非净利润也从2022年的1.43亿元,经由2023年的1.96亿元,到2024年已经达到接近3亿元规模的2.79亿元,同比增幅分别为5.67%、37.07%、42.63%。
大明电子业绩增速得益于大客户长安汽车的强劲支持。长安汽车这家行业巨头为大明电子带来了源源不断的订单,推动了公司业绩飞速增长。2024年,大明电子营收突破27亿元大关,其中长安汽车的订单占据了公司收入的重要部分,从2022年的5.29亿元迅速增加至2023年的6.57亿元,到2024年微降至6.54亿元。
依靠着长安汽车的持续订单,大明电子的业绩保持了连年增长。
的确,最近几年业绩的持续增长和盈利能力层面的进一步加持,让大明电子IPO底气十足。
但正在大明电子等待IPO注册的期间,随着市场竞争加剧,大明电子的业绩增速出现了显著放缓。
慧炬财经梳理发现,在2024年1-6月时,大明电子营收和扣非净利润增速还分别高达29.64%和94.10%,尤其是扣非净利润实现了94.10%的暴涨。
但据大明电子向监管层提交的业绩预测报告显示,在2025年1-6月,其营业收入约在12.43亿元,预计同比增长了6.65%,对应扣非净利润预计1.2亿元,同比仅增长了3.93%。
实际上,大明电子业绩增速放缓,早在2025年第一季度就已经出现。
招股书注册稿披露,在2024年1-3月,大明电子实现营业收入5.46亿元,较上年同期仅增长了1.59%,受营业成本上升影响实现扣非净利润6,011.89万元,则同比下滑了5.81%。
纵然业绩增速预计在放缓,但在最近三年中,大明电子营收和扣非净利润复合增长率表现却是可圈可点的。
慧炬财经注意到,大明电子营业收入复合增长率已由2021年至2023年间的20.36%上升至2022年至2024年间的26.16%,扣非净利润复合增长率更是由2021年至2023年间的20.35%大幅上升至2022年至2024年间的39.82%,这都为大明电子获准提交注册赢得了前提条件。
产品端来看,大明电子主要产品驾驶辅助系统、门窗控制系统、智能光电系统三者2024年占主营收入比例高达73.55%,尤其是在2022年至2024年,上述三大产品年复合增长率更分别达到了24.43%、65.18%、16.55%。
不得不承认的是,大明电子拿到批文的胜算颇大,但其后续业绩发展也存在着一定的风险。
大明电子招股书注册稿中,在"财务风险"下,产品价格波动及毛利率下降风险赫然在列。
由于汽车零部件行业存在价格"年降"的行业惯例,即在一定期间内约定产品的年降价率,难免会出现产品价格逐年降低,大明电子也承认的是,若未来公司不能良好应对上述变化,且未能通过开发新产品及新客户来拓展业务空间、提升盈利能力,则公司可能面临产品售价及毛利率下降的风险,从而对公司经营业绩产生不利影响。
众所周知,主板以更高的上市门槛要求企业具备良好的盈利能力和稳定的增长模式。对大明电子而言,冲刺上主板IPO意味着不仅要符合板性定位的硬性财务指标,还要在业绩增长可持续性方面经受更严苛的考验。
事实是,大明电子的财务压力也并不小。
财务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2月31日,大明电子短期借款3.72亿元、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19,959.07万元、一年内到期的长期借款19,486.16万元,与之对应的2024年末货币资金却仅有4,038.16万元。
从偿债能力指标看,2022年至2024年,大明电子资产负债率(合并)分别为68.76%、63.74%、60.76%,虽然呈逐年下降趋势,但依然维持在六成以上明显偏高,存在着不小的偿债风险,而同行业可比公司同期间,资产负债率均值分别为36.16%、37.79%、42.14%,远低于大明电子。
显然,未来盈利能力增长是否稳定可持续,成为了大明电子解决财务压力的重要一环。
大明电子面临的挑战主要来自市场竞争加剧和行业竞争对手新技术、新产品的持续创新。
如果大明电子能够在业务发展中提高自身竞争力,并在创新改善、新品研发上取得突破,未来或有望改善财务压力,从而得到资本市场的进一步认可。
当前,新能源汽车产业正加速向电动化、智能化转型,企业需要在智能化上持续布局创新,这或也是大明电子未来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所在。
研发费率逐年下滑低于同行均值
应收账款年复合增长率远超营收
不仅如此,在大明电子IPO过程中,有关其研发费用率逐年下滑且长期远低于同行均值也成为了市场的关注焦点。
数据显示,2022年至2024年间,大明电子研发费用分别为9,879.69万元、11,388.20万元、11,913.77万元,三年复合增长率仅9.81%。
而大明电子研发投入比也引发了市场的注意。招股书注册稿数据显示,大明电子研发费用率2022年至2024年分别为5.77%、5.30%、4.37%不仅呈现逐年下滑趋势,还长期低于同行业可比企业的平均水平。这一情形让人质疑,大明电子在技术创新方面的决心是否足够。
另外,在2024年,大明电子研发投入仅占营收的4.37%,远低于行业平均的7.41%。相比之下,同期间同行可比公司德赛西威、华阳集团、贵航股份的研发投入分别占营收的8.17%、7.52%、6.55%,大明电子明显垫底同行,这或反映出大明电子在技术创新上的不足,也让外界对其未来在行业内的竞争力产生质疑。
再将时间拉回到2020年,当年大明电子的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为5.74%,这个数字并不低。
然而,在随后的几年中,这个比例整体上却在下滑。2021年降到了5.54%,2022年小幅反弹至5.77%后,2023年降至5.30%,到了2024年,这个数据再次下降仅为4.37%。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同行企业在同一时期的研发投入占比均值一直保持在7%以上,2022年最高为8.08%。
对此,大明电子解释称,公司的研发活动主要围绕开发新项目以及提升现有生产效率展开,并在营业收入增长的同时持续增加研发投入。
那么,预计今年上半年业绩增速放缓,大明电子在研发投入比下滑至已不足5%的情况下如何寻求业绩发展突破,便成为了重中之重,其能否以技术创新为核心基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并扩大市场份额就有待观察。
除了上述情形外,大明电子最近几年的业绩爆发,不但让其应收账款水涨船高,应收账款余额复合增长率更是远高于其营收增长,这也不得不让人关注其财务风险。
在2023年中,大明电子营收同比增长了25.32%,略高于当年应收账款余额同比增长幅度的25.18%,但到了2024年,大明电子应收账款余额却比2023年同期呈现出了爆发之势。
据大明电子财务数据显示,大明电子应收账款余额从2022年时的6.26亿元增至2023年的7.84亿元,到了2024年,大明电子应收账款余额更是达到了11.05亿元在同比增长了41%的同时,也是远超当年营收增速的26.99%。
更有甚者,在2022年至2024年的最近三年间,大明电子在营收复合增长率为26.16%的前提下,其应收账款余额的复合增长率更是达到了32.86%。
与应收账款高企对应的是,其应收账款周转率持续下滑,由2022年时的3.41经由2023年的3.24,下降至2024年的3.06。
与此同时,大明电子高企的应收账款也进一步加大了资金压力。2024年,大明电子应收账款余额达到11.05亿元,占全年营收的38.25%,如此高的应收账款水平也在表明大明电子运营风险在显著加剧。
面对应收账款走高,大明电子也不得不承认,"由于应收账款期末账面金额较大、占期末资产总额的比重较高,如不能及时收回或发生坏账,将影响公司的盈利能力、资金周转速度和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对公司日常生产经营产生不利影响。"
营收在持续增长,应收账款余额以更高速度飙升,这也使得其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从2023年的1.55亿元下降至2024年的1.47亿元。
众所周知,应收账款增长速度通常被用作衡量企业资金流动性和财务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也是企业风险管理薄弱的信号。如果一家拟IPO企业应收账款增速过快,甚至大幅超过了同期营业收入增长幅度,就需要引起警惕,可能会导致现金流承压,进而带来坏账风险。
过会后苦熬了532天之久的大明电子,虽然终于获准了提交注册,但在今年上半年业绩增速预计放缓的情况下,需要多久才能拿到批文,又最终能否成功发行上市,慧炬财经将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