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迎来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大暑。大暑,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二个节气,也是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中医专家认为,这一时节“暑、湿、热”三邪交织,易伤阳气、耗津液,扰乱脏腑功能,养生防病重在清热解暑、健脾祛湿、静心养神。
清暑益气,养阴生津
大暑节气在“中伏”前后,正是酷热盛行之时,要注意防暑热,外散暑邪。
炎热天气容易消耗人体的气津,因此有“暑天无病三分虚”的说法。老人、儿童和体虚气弱者更难以抵御酷暑,容易出现头晕、心悸、胸闷、大量出汗等症状,需要适时地益气养阴,补充身体气津的亏耗,改善症状,以身心舒适为宜。除了及时补水,还应常吃一些养阴生津之品,饮食应清淡且多样化,以增强体质。
祛湿解表,醒神除烦
大暑时节多出现闷热“桑拿天”,中医认为湿为阴邪,其性趋下,重浊黏滞,阻遏气机,胸中气机不畅,就容易心生烦闷,此时养生可结合中药内服外泡,不仅能醒神除烦,还能祛湿解表。
同时大暑前后,旱涝、风暴发生频繁,暑湿之气易乘人肌肤腠理开泄、汗液增多之际乘虚而入,导致体内阳气受损,心气亏耗。养生重在化气生津以消暑热、化湿除烦以解愁闷。适当运动出汗,亦有助湿气排出。
养心为上,放松身心
中医认为,夏主火,内应于心,心为君主之官,心乱则影响全身气机。暑伏时节阳盛酷热,人体心火易动,容易烦躁不安、精神不振。所以,大暑精神调摄应以静心养身为主,注重调“心神”。历代圣贤均强调修德养神对精神调摄的重要意义,德行高尚,有利于神安志宁,气顺血调,“神安则延寿”。正如《黄帝内经太素》所说:“修身为德,则阴阳气和。”
同时,大暑气候最为炎热,炎热天气经常会使人肝火旺盛,《灵枢·百病始生》曰:“喜怒不节则伤脏。”日常要注意避免不良情绪刺激,调节好心态,保持情绪稳定。可采用心理暗示的方法,想象自己处于大自然之中,绿树摇曳、青山绿水,使自己心旷神怡,心平气和。也可以通过听音乐、阅读书籍、与朋友聊天等方式来放松身心,缓解压力。此外还应该注意调整好生活起居和饮食习惯,安排好睡眠时间。
大暑起居调摄注意3点
大暑时节,阳盛而阴虚,宜夜卧早起,同时中午要适当小憩,养心神。居处尽量通风阴凉,可根据干湿强弱作适当调节。起居调摄要注意以下3点:
1.适度纳凉,避免形寒饮冷
大暑相对小暑,更加炎热,是一年中阳光最猛烈的节气,“湿热交蒸”在此时到达顶点,民间有“溽暑蒸人”的说法。在此暑热夹湿节令中,人体毛孔扩张、腠理疏松,汗出当风,如果长期吹电扇、空调,或洗冷水澡,或贪食生冷等,易使寒邪直中脏腑,造成呕吐、胃腹冷痛、稀水样便、里急后重、周身酸痛不适等症状。女性还可诱发经量少、痛经等妇科疾病;老年人内寒过甚,则阳气更衰,容易突发心梗、中风等心脑血管疾病。因此,切记不可过分贪凉,避免在有穿堂风的露台、过道处休息,避免过度使用空调使形体受寒。
2.避暑防晒,防范中暑
盛夏天气,当人体出现明显的乏力头昏、胸闷心悸、注意力不能集中、大量出汗、四肢发麻、口渴恶心等症状时,就预示着可能要“中暑”了。大暑时要做好防暑工作,注意避开阳光直射和长时间暴晒,同时要适当补充水分,以身心舒适为宜。白天尽可能减少外出;野外高温作业者或易中暑人群出门应戴上宽檐帽,在额头和太阳穴等部位涂抹风油精,喝些绿豆汤、冬瓜玉米须茶等解暑利湿的茶饮。
3.保证睡眠,防止疲劳
三伏天出汗多,消耗大,天热又影响食欲,再加上睡得晚,起得早,而工作量却不因天热而减少,人体相对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极易出现疲劳过度。因此要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中午有条件的可以适当午睡一会,控制在20~30分钟,有助于缓解身心疲劳的状态。同时,高温天气会加快人体新陈代谢,从而消耗大量蛋白质,容易造成蛋白质缺乏,体质下降,人体也会感到疲劳、嗜睡,精神不济,平时要注意多补充优质蛋白。
饮食调养宜以清补为主
大暑节气高温高湿,人体阳气随高温浮散于体表,导致身体内部尤其是脾胃阳气不足,表现为食欲下降、消化不良、腹泻;湿气重浊黏滞,易阻碍脾胃运化功能,引发腹胀、肢体沉重、舌苔黄腻;暑热通于心,易致心火过旺,引发心烦失眠、口舌生疮;高温还会扰动心神,表现为焦躁易怒、注意力涣散。
“饮食调养宜以清补为主,兼顾祛湿。”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肾病科副主任医师梁莹建议,适当食用西瓜、绿豆、冬瓜、苦瓜、莲藕、黄瓜等清热生津之品或饮用乌梅汤、酸梅汤等饮品以清热解暑;可以茯苓、薏米、赤小豆、白扁豆、山药、芡实等健脾利湿食材煮粥,适量食用生姜、陈皮、紫苏等以温化脾胃湿浊;出汗多者可喝淡盐水或米汤;忌肥甘厚腻,避免过食甜食、冷饮。
大暑时节适合吃哪些养生粥品、饮品和茶品呢?梁莹推荐小米南瓜绿豆粥、西瓜翠衣粥等养生粥品;养生饮品推荐乌梅陈皮饮、薄荷五豆汤;养生茶品推荐清暑祛湿茶、和胃调脾茶。据新华社、健康时报
上一篇:贫瘠的土地也能盛开繁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