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衢州日报)
转自:衢州日报
金晓星
30多年前,我在开化县桐村镇初级中学做语文教师,品仕是我的学生。今年春节他从乡下来到县城找我,送来了一本厚厚的小说《咱们的世界》。看着书名我不免好奇,心想在农民的眼界里,世界又是怎样的呢?
上世纪70年代末,品仕出生在桐村镇杜坑村(小说里彩头地的原型),父亲是个文盲,嗜烟酒,对孩子还需要上学校念书特别反感。小时候的品仕羸弱多病,学习刻苦,在九三级新生里学习能力特别突出,尤其是在语文和绘画方面,这让我对他满怀期待。初二时品仕进了我的课堂,但见他上课时常在梦周公,我非常失望!
30多年后师生重逢,我静静地倾听他诉说,见他眼眶渐渐泛红,泪水紧跟着滑落。原来,上初二时,因为家庭关系让他在学校遭受虐待,使他心力交瘁无心学业。初中毕业后,母亲让瘦弱的他去学裁缝。一天,他家来了一位客人,竟是中国美院附中的副校长,风尘仆仆地从杭州为他送来了录取通知书。天黑了,父亲从地里回来,品仕颤颤巍巍捧着通知书走到父亲跟前。刺耳的声音在他的耳边炸响,“读什么书,还不外出挣钱去!”父亲撕碎录取通知书,纸屑像雪片般扑灭了他人生中又一簇火苗。
窗外的天空中星星一眨一眨,心中的河流还在流淌,他怎能睡得着?仿佛睁眼死去一般。他起床从厨房里端来一盆盆水,用抹布擦拭着屋内的墙壁。母亲听到声响来到他跟前,无奈地催促他休息。“妈,您让我静一会。”他转过身去,一滴眼泪掉在脸盆里,击穿了一颗幼小的心,留给母亲一个消瘦的背影。
品仕务工时省吃俭用,存了些钱便去创业,创业失败后又去务工。忙碌奔波之余,他仍挤出时间学习写作。尽管命运多舛,他决意通过文字把自己对世界、对人生的感触表达出来。历经20年打磨,他的这部长篇小说《咱们的世界》问世了。
《咱们的世界》的故事发生在上世纪90年代,以小山村彩头地郑家祖孙三代五口的悲欢离合为主线,展示了山村在改革大潮冲击下的变迁,尤其是人的精神风貌的改变和提升。法国作家罗曼·罗兰说过,“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这是品仕作品透露出的精神内核。他善于把人物的内心世界用极细腻的手法呈现出来。品仕笔下的程秋禾,温润知性,有血有肉,丰满感人。她的境遇、追求,足以感动我们好好珍惜当下美好的生活。
读品仕的小说,感觉处处流淌着“爱”与“情”的暖流,时时温暖着读者的内心。品仕认为,“爱”与“情”是化解人间隔阂、抚慰世间沧桑最有效的一剂“良药”,若缺失“爱”与“情”,人世间就会荒芜。他构筑出一个个“爱”与“情”的暖巢,让人们从中能充分感受爱的力量、情的真挚,以此催生向上向善的正能量。
《咱们的世界》里,品仕较少运用叙述,而通过大段的心理活动和抒情议论作为小说主体,以此方式坦陈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表达自己对人生、对世界、对爱的理解和诠释。他试图通过《咱们的世界》告诉读者,生活虽然平凡,但情感和人性之美是值得我们深思和珍惜的。
一路蹚着苦水走来,每一步都留下一道伤痕,品仕听从自己内心的呼唤,蹒跚在追寻的路上。那天我不忍心问他太多,仿佛自己是在揭开一道道血淋淋的伤疤。每个人的心中都流淌着一条文学之河。品仕,一位农民,以笔为旗,向文学高地发起冲锋。看了他写的这部小说,我觉得当初对他的期待实现了。
下一篇:小暑不算热 大暑正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