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安晚报)
转自:新安晚报
当门前老槐树枝头的蝉开始高一声、低一声“知了、知了”地歌唱时,属于我们的快乐时光来了。找一根细长的竹竿,用铁丝在竿头绕一个半尺见方的圆圈,再从废弃的渔网上剪一片网,绕在铁圈上,捕蝉的工具就有了。
扛着捕蝉的工具,在村头村尾,闻知了声寻蝉。发现树上目标,就轻轻地靠近,悄悄地举起竹竿,从蝉的背后套过去,一套一个准。
着了道的蝉很乖巧,静静地待在手心,既不用“牙”咬人,也不用“尖刺”蜇人,更不会扇动蝉衣,妄想溜走。
棉线一头系着蝉的脚,然后把手松开。蝉倏地振翅一飞,好快!可它哪知,棉线的另一头还拽在我的手心。
蝉爱攀附高枝。那些竹竿够不着的蝉,我们只能望蝉兴叹。或者用套杆、石头把蝉赶跑,以解心头之恨。
其实,我们这群野孩子也不太坏。当我们捕捉到新的蝉,就把手头的蝉放飞,还它自由。
上中学后,读了《昆虫记》,才真正了解这个渴望阳光、热爱生活、激情歌唱的蝉。所谓“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蝉不仅是生命的个体,更是艺术情怀的载体,令人可亲、可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