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林英 陆玉林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指南。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拓展了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构建科学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是由一系列概念、范畴、原理等构成的有机整体,反映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本质内涵、发展规律和任务要求,体现了新时代我们党对民族工作的规律性认识,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思想指南。新时代新征程,要加快构建科学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广泛凝聚共识、汇聚力量。
突出中华文化主体性。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远,要有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就必须有自己的主体性。文化主体性体现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自身风俗传统、文化价值、人文理念的认同与自信,关系到民族灵魂的坚守与文化基因的传承,构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的立论根基。因此,要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我国民族工作实际相结合,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确揭示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以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激活中华文明的基因,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要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扎根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文化土壤,深入挖掘“大一统”思想、“天下一家”理念等传统文化智慧,进一步深化对中华民族历史观的认知,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高度把握历史叙述权和话语权。
体现中华民族包容性。中华文明由多元文化汇聚成共同文化,化解冲突,凝聚共识。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到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各民族政治文化交流互鉴;从“洛阳家家学胡乐”到“万里羌人尽汉歌”,各民族民俗文化交融互通,可见,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华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叶,根深干壮才能枝繁叶茂。历史和现实充分证明,正是基于海纳百川的包容性,使中华民族创造了绚烂多彩的中华文明,为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提供了丰富的论证依据。我们要秉持“六合同风,九州共贯”的思想观念,继承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传统,持续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同时,要加强辩证取舍、鉴别良莠的理论判断,实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理论扬弃,推动兼收并蓄、博采众长的理论借鉴,构建具有中华文化特征、中华民族精神、中国国家形象的包容性理论体系。
彰显中华文明创新性。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建设既是赓续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历史传统的举措,又是新时代团结各族人民共同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这决定了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必须坚持“守正”与“创新”的辩证统一,以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厚植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的创新禀赋。守正,就是守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正,就是要牢牢把握理论创新的正确方向,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深入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哲学思想、价值理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科学阐释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的道理、学理、哲理。创新,就是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之新,一方面要努力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彰显中华文明的生机和活力;另一方面,要积极汲取建党百余年来关于民族工作的理论成果与实践经验,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不断丰富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实践的理论成果,从而创造出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新理论,为新时代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注入崭新动能。
(作者单位: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上一篇:一碗高铁泡面,考验服务温度与精度
下一篇:高产攻关示范提单产增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