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姣
这几年,定西市安定区鲁家沟镇大岔村村民史玉成眼里的愁云散了,取而代之的是满脸笑容。为啥?因为地变了,水也“跑”上山了。
“以前洋芋,真是看老天爷的脸色吃饭。”提起过去,史玉成直摇头,“山坡上的地,东一块西一块,窄得犁地都费劲,路也不好走。一年到头,地里刨出来的东西就那么点,不够嚼谷的,我们不得不出去打工。”
这话道出了过去很多安定区农民的心声。这里地处黄土梁峁沟壑区,水资源匮乏,地块小。缺水是横在农民和丰收之间的一道坎。
现如今,像鲁家沟镇花岔、大岔、小岔口3个村原有的小地块、窄地块全部平整为“大块田”“机耕田”,连成了片,打造成为万亩马铃薯高产示范基地。
“地变好了,可光有地还不行,最要命的是水。”安定区水务局的马习文副局长说,“这干旱少雨的,水就是命根子。怎么把水引上山?难啊!”
难,也得想办法。定西人骨子里就有股子韧劲。经过一番调研琢磨,大家把目光投向了不远处的引洮工程——那可是国家的大工程,有稳定的水源。为啥不“借”个水上来?
说干就干!安定区紧抓高标准农田建设与东西部协作机遇,高效利用引洮工程水资源,以鲁家沟镇为核心,实施了1.14万亩马铃薯高产示范项目,目标直指“山区示范、引水上山、产量翻番”。
工程从引洮二干渠取水,建了两级提水泵站,硬是把水提到了400多米高的山坡上。再通过115公里长的田间输水管道,一直送到15个调蓄水池,最后连到每一块地的给水栓上。
“这下好了,山旱地也成了‘水浇地’。”马习文笑着说。
尝到甜头的,还有像聚鑫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聚东这样的种地“老把式”。项目实施后,他在花岔村周边流转了近3000亩地种植马铃薯。
“以前靠天吃饭,风调雨顺年景,一亩地也就收2000多斤,碰上旱年,本钱都捞不回来。”李聚东掰着手指头算账,“现在可不一样了,大型农机能开进来了,引洮的水浇到地头了,产量直接翻了两三番。”
更让李聚东高兴的是,以前因为缺水,市场很吃香的大西洋、布尔班克这些优质品种,他只能干看着。现在,“引水上山”工程让节水灌溉、水肥一体化项目也跟了上来,他终于可以大胆试种这些好品种了。
李聚东俯下身子,指着田埂上铺着的软管说道:“这是水肥一体化滴灌技术,每隔30厘米就有一个滴管口,直接把水肥送到土豆根上。同时,还装了物联网监测,能随时知道土壤湿不湿、缺不缺肥,然后自动调控,精准施水施肥。”
“省水、省工、省肥。而且,种出来的马铃薯,个头匀称,品质好,卖相也好。”李聚东乐呵呵地说。
据悉,该项目全面投产后,节肥30%、节水40%、省工50%。马铃薯亩产由原先的2800斤大幅提升至6600斤至8582斤,亩均产值从1960元跃升至8580元至11157元。
上一篇:历史文化如何“焕发活力”?
下一篇:一碗高铁泡面,考验服务温度与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