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五师双河市怪石峪景区山花烂漫,吸引大量游客。图为游客在景区拍照打卡。五师双河市聚焦“文旅之城”发展定位,加快推进山地运动带、田园风光带、自然探秘带、边境风光带、怪石峪景区带“五带”建设,开创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在五师双河市双河古道温泉康养中心,身着唐装的不倒翁小姐姐与游客互动(资料图片)。近年来,五师双河市依托北疆全域旅游资源,积极做好文旅融合“大文章”,通过不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丰富旅游业态,促进文旅消费不断升温。
顾客在选购“灵峪双河”品牌系列产品。五师双河市依托丰富的农副产品和特色种植养殖资源,持续推进“灵峪双河”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的推广使用,有力促进了农业增效,职工增收。
五师双河市“红星耀双河”陈列馆内,游客在“遇见双河”数字文化空间与AI数字人“阿史那云伊”互动(资料图片)。为让游客能更深层次地感受红色文化,陈列馆主展厅通过声、光、电等多媒体手段和数字化、信息化的现代技术,全方位提升陈列馆展品的展示水平和效果。
7月11日,五师九〇团电商小分队在“双河蜜”甜瓜种植基地直播销售甜瓜。该团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气候和土壤条件,种植西瓜、甜瓜,并采用“科研院校+团场+合作社”的发展模式,着力打造绿色有机“双河蜜”西甜瓜品牌。如今,“双河蜜”品牌甜瓜已经走出新疆,畅销上海、广东、山东等地。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 姜蒙 张贝 通讯员 张培丽
中华大地上,历史文化的长河奔流不息,从未停歇。
“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探寻中华文明、守护中华文化始终饱含深情、念兹在兹。
在祖国版图的最西北处,博尔塔拉河、精河滔滔不息,流淌千万年,双河之畔更有中华文脉绵延千年不绝。
五师双河市的得名与公元658年唐朝在西北疆域设置的双河都督府有关。据新疆地名学会2011年7月5日给自治区民政厅的《关于对兵团第五师拟设市名称的论证意见》中,同意五师双河市命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历史渊源久远、文化内容厚重……‘双河’为历史地名,源于唐朝曾在博尔塔拉设双河都督府”。
如何让历史文化以多元方式融入当代五师双河市经济社会发展,成为推动城市更新、乡村振兴、产业升级的动能?如何让千年文明“活”在当下、赋能未来?五师双河市通过系统性挖掘、创造性转化、融合性发展,奏响一曲历史文化传承创新的时代交响。
深挖文化根脉:激活“沉睡”的历史文化资源
“我是元宇宙数字人云伊,也是大唐双河郡都督府的‘春阳牡丹’阿史那云伊郡主……”连日来,在五师双河市“红星耀双河”陈列馆内,大量参观者来到该馆“遇见双河”数字文化空间,与一个“穿越”而来的女子邂逅,倾听她的故事,重温双河之畔绵延千年的历史,品味这座兵团新城的文化底蕴。
“历史文化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一封长信,解读这封信,赋予它新时代的意义,是我辈后人最浪漫的回信。”站在展厅内,五师双河市党史研究办主任李玲君感慨万千。
建立城市,是兵团人屯垦戍边事业发展的一大跨越,随着高楼的崛起、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美好城市的追求越来越高。
言而无文,行之不远。相较兵团其他师市,五师双河市资源禀赋并不突出。如何真正把脉城市内在肌理,塑造城市独特的个性与风范?五师双河人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历史文化遗产是彰显城市特色的关键因素,让历史文化为双河市发展赋能,成为师市党委关注的重点。”五师双河市党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马文说。
然而对于这座年轻的兵团城市来说,历史不够深厚、文献资料相对匮乏。面对困难,五师双河人没有气馁,而是下大力气开展史实发掘考证工作,成立专班对双河都督府历史文化进行研究,将梳理史书典籍与动员专家学者调研考证相结合,进行历史文化追溯,厚植双河市的城市历史文化底蕴。
虽有史书对双河都督府的明确记载,但是这些远远不够,双河的历史文化需要更加生动的代表。
“一方千年前的墓志,为我们的工作打开了突破口。”李玲君告诉记者,研究人员从浩如烟海的史料中,发现一篇论文,记载了河南洛阳师范学院搜集到的《唐张羲之夫人阿史那氏墓志》,其上赫然记录着双河郡都督爱女阿史那氏与唐朝武将张羲之美满婚姻的史实故事。
“得此成果,让我们振奋不已。”为了进一步证实,李玲君奔赴河南洛阳,亲眼见到墓志石碑。
“跨越千年,幸好未与她失之交臂。”李玲君说,她的故事是双河都督府作为中华大一统国家边疆治理、民族交融历史的生动体现、有力见证,更承载了祖先与后辈共同的情感记忆。
创新开发路径:让传统“对话”现代
透过全息互动屏,与“阿史那氏”对望,人们仿佛穿越千年,听见了历史的呼吸,看见了文明的光芒。
“阿史那氏的完整姓名已无从可考,我们便为她起名为‘云伊’,让她成为承载文明密码的时光信使,成为双河故事的主角。”李玲君告诉记者,秉承着保护与开发并重的原则,近年来,五师双河市致力于用多元手段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让传统历史文化在现代双河焕发新生机。
2021年,五师双河市成功申报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项目“数字双河都督府”,获得专项支持资金。此后,五师双河市利用2年多时间,开展历史资料梳理和数字孪生技术系统开发设计。2024年7月,该项目成果获得国家版权局颁发的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形成该师市首份数字资产权益。
与此同时,该师市还多方筹集资金建设“遇见双河”数字文化空间。其间,数字电影《遇见双河》以云伊的故事为主线,介绍双河地域自古以来的多民族大一统历史;建设全息互动屏,用云伊的数字形象承担项目简介、问答互动、换装拍照等功能;建设了历史知识普及互动墙、双河都督府建筑模型及移动打卡布景等。
“《遇见双河》以史书开头和结尾,以典籍史载为基础和依据,在历史和现实的结合、文化和价值的统一中,厚植双河市的城市历史文化底蕴,延续城市文脉、涵养城市精神,是‘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的具体实践。”马文表示,创建“遇见双河”数字文化空间,既是对双河都督府这一历史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也是适应双河市创建“文旅之城”的需要,即挖掘双河都督府这一历史文化遗产的当代价值,用现代数字科技赋能,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文化的手,抚慰的是心灵,勾连的是历史,传递的是同根同源的温度。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在共同的历史和文化追溯中,讲述双河故事,表达同宗同源的文化认同内涵,才能让更多各族职工群众沉浸式感受中华民族共同体基因和血脉传承,有形有感有效加强思想引领,牢固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坚定文化自信。”五师双河市党委常委、副政委郭晓军表示。
融合赋能产业:文化与经济的双向奔赴
“持续推进‘灵峪双河’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的推广使用,及时为团场、企业提供政策支持,做好公用品牌的推广使用和帮扶引导,为师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添动力。”4月16日,五师双河市市场监管局举行了一场特殊的培训,参训人员系统学习了如何把握品牌的系统化工程思维与推进方法,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品牌,提升师市特色优质产品价值。
近年来,我国消费市场呈现出“兴趣导向型消费”的新格局,“IP经济”蓬勃发展。如何把双河都督府的“历史文化IP”开发出更多、更丰富的价值,为经济社会注入可持续发展动力,五师双河市一直在积极探索。
“‘灵峪双河’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就是我们创新运用文化IP助推乡村全面振兴的生动实践。如今,以品牌为着力点,积极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全力塑造农业新优势的态势逐渐形成。”五师双河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邹劲松告诉记者。
通过“文化+”模式,五师双河市文旅、商品等领域正打造全新增长极。
在文旅融合方面,五师双河市围绕“山水硬环境和文化软实力”理念,不断完善文旅要素配给,做好文旅融合“大文章”,以旅游品牌创建为抓手,持续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围绕创建A级旅游景区、星级酒店、星级农家乐、乡村旅游重点村等任务,因地制宜将一些软硬件相对较好的景区景点、酒店、农家乐、连队进行提档升级。据统计,2024年,该师市共接待游客380.1万人,较上年增长27.18%,游客累计消费18亿元,较上年增长29.92%。
在商品赋能方面,五师九〇团注册“双河蜜”西甜瓜品牌,探索采用“科研院校+团场+合作社+基地”模式,下功夫调优农产品结构,扩大西甜瓜种植面积,推动特色瓜果产业化发展,有效带动了职工群众多元增收。目前,“双河蜜”西甜瓜已成为该师市的“名优特产品”。
历史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与时代共振。
五师双河市的历史文化,正将根与叶、过去与未来,编织进高质量发展的细密纹理中。相信未来,双河不仅是这座城市的地名,也是这座城市的“招牌”,听到便能联想到盛唐西域的驼铃悠悠,看到便能展示出新时代兵团的勃勃生机。
(本版图片均由张培丽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