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晓明 夏韵
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作为政府实事项目,通过改善残疾人居家环境,帮助其提高生活质量、参与社会生活、共享发展成果,广受欢迎。
然而,近期部分市民向新民晚报夏令热线反映,在申请该项目时,遭遇通知不及时、进展不告知、需求不匹配、施工质量差等问题,实事落到实处还存在着“落差”。对此,记者进行了调查测评。
民声调研
案例1
去咨询才知“报名截止”
73岁的朱老伯身患脊髓炎,大小便失禁,今年初领取了残疾人证,为二级残疾,想要申请家庭改造却被告知“报名截止”。朱老伯的儿子向记者反映,父亲长期居住在松江区佘山镇新宅村,家里卫生间缺乏无障碍设施,4月他从亲友处得知这项实事工程后,立马向属地社区咨询。“4月底去问,结果工作人员说,报名早就截止了,而且我家也不符合家改申请条件。”朱老伯的儿子认为,对于新持证的残疾人,社区关心不足,残疾人家改工程未“点对点”通知。“我觉得不管是否符合条件,社区助残人员都应该把涉及残疾人的各种福利,告知清楚,主动公开,消除信息不对称。”
那么报名是何时截止的呢?记者向佘山镇新宅村村委会了解情况。相关工作人员回应称,村委会在3月登记辖区内符合条件家改的残疾人信息,4月初已经截止报名,而朱老伯的儿子在4月底咨询,确实错过了报名时间。对方透露,即使尚在报名期内,朱老伯家也不符合参与残疾人家改的条件,因为他的家庭并未达到民政部门认定的“困难家庭”标准。
宝山区高境一村的残疾人沈先生也有类似遭遇。他说,此前去属地居委会咨询残疾人家改事项,去了却被告知“报名4月截止了”。他认为,属地残联前期排摸不到位,存在疏漏,希望今后相关方就“残疾人家改”能广泛通知辖区内的残疾人,“先通知、再审核”,避免更多人错过报名。
案例2
审核通过干等几个月
市民诸女士(化名)反映,她是二级残疾人,今年3月,她和家人一起申请了“上海市困难重度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项目,然而审核通过之后,却迟迟等不来下一步进展。
诸女士的“一网通办”办件信息显示,关于残疾人家改申请,3月19日,办理状态为“窗口收件”;4月7日,办理状态为“通过”,办理部门是黄浦区残联。结果,申请通过后的3个月时间里,迟迟未等到上门评估和施工。“打电话去问,一直说‘等通知’。”诸女士说,她从3月一直等到7月初,迟迟不见施工队上门。近期,她才得知,原来上海大部分区的本年度残疾人家改工程于6月刚刚启动。这个重要信息,此前却一直无人告知她,“什么时候正式启动,区残联应该主动告知申请人,而不是让我到处去问。”
据了解,诸女士户籍地在黄浦区五里桥街道,她申请改造的则是浦东新区莲园路上的一处住宅,她和家人已经在浦东居住了十多年。“卫生间很旧很破了,也没有无障碍设施,非常不方便。搞不懂为何好几月了还没轮上,真是急死人!”诸女士的母亲说,女儿是特殊人群,她自己年老体弱,行动不便,现在在家里天天拄拐杖,如果实施无障碍改造项目,必将大大提升母女俩的生活质量。
记者致电黄浦区残联核实情况,一名工作人员回复称,诸女士是“人户分离”,根据分工安排,黄浦区残联负责审核材料等事项,浦东新区残联协调服务商上门实施改造工程。对方透露,今年浦东新区的“残疾人家改”晚于其他区开始。另外,浦东新区计划优先改造“人户一致”的家庭,种种原因导致诸女士等待多月。
记者又联系到上海市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综合服务平台。相关负责人王先生透露,今年的残疾人家改工作,不少区已于6月初开启,但浦东新区略晚,于6月30日才启动。他表示,了解到诸女士的母亲行动不便,申请人家中既有残疾人又有老人,目前已与浦东残联、服务商等多方沟通,为其加快处理流程。在“新民帮侬忙”介入后,残疾人家改平台工作人员已于7月8日到诸女士家中先行上门评估。
案例3
供给需求有“错位”
家住虹口区水电路某小区的王老伯则反映,自己身患残疾行走不便,家门口高达50厘米的3级台阶成了一道过不去的“坎”,每天坐轮椅进出家门都相当困难,迫切希望将台阶改为坡道方便出行。
王老伯告诉记者,自己多方求助但结果不尽如人意,最开始居委给了他建议,可以凭借残疾证向残联申请无障碍改造。然而,当他向区残联提出申请时,区残联却告知,现在已经不做无障碍通道这个项目了,让他去找居委会、物业公司、业委会等想办法。但相关方又表示,楼栋口的无障碍通道不能动用小区公共维修基金,需要居民自筹资金。
就这样兜兜转转一圈下来,难题最终又回到了王老伯面前:如果要在家门口安装无障碍通道,需要自己承担相关施工建设费用。王老伯对此不理解,明明应该成为政府实事项目受益人的自己,为何却要自掏腰包进行无障碍改造?
对此,虹口区残联回应称,残疾人申请家门口安装无障碍通道的实事项目在几年前是有的,但现在已经没有了。根据当前的政策,像王老伯这样的残疾人可以申请家庭无障碍设施改造,可根据不同的残疾程度和居家条件,为其改造厨房灶台、沐浴扶手、坐便椅等居家设施。
但王老伯表示,自己在行动不便后就已对卫生间等居家设施进行了无障碍改造,当前急需的是家门口坡道的改造,而不是居家环境的重复改造。最终,经过街道和居委积极奔走多方协调,有代建单位愿意承担大部分的坡道改造费用,再加上王老伯自愿承担剩余费用,才完成坡道改建。
案例4
施工质量存瑕疵
还有市民对改造的施工方案和工程质量不大满意。家住控江路的张阿婆患有精神残疾,家人为其申请了家庭无障碍改造,审核通过之后,施工方上门评估并制定了改造方案。“总价3.5万元的套餐,改造的项目却非常少,不仅无法满足需求,而且价格也不实惠。”张阿婆儿子直言,他家需要改造的区域为厨卫一体,面积仅5.6平方米,但方案中仅仅涉及卫生间防滑地砖、马桶、厨房间地砖、吊柜等固定项目,而且是施工方单方面制定,市民无法自主选择。他们向相关部门多次反映后,才最终调整了改造内容。
国京路某小区居民王女士则反映,去年3月申请了厨房和卫生间的无障碍改造,一直等到去年10月份才开始施工,结果施工完成后发现问题一大堆。“施工方在定制厨房橱柜时,把尺寸都量错了,油烟机两侧与橱柜之间的缝隙太大,上方的橱柜门无法关闭,下方的抽屉也关不上。”王女士表示,之后残联派人来验收时,因为问题太多没有验收通过,工作人员让她直接与施工方负责人联系,但施工单位的负责人却一直不接电话。无奈之下,她只能反复向相关部门投诉,要求尽快整改施工质量问题,最终历时一个多月,施工队才上门完成,整个过程让她心力交瘁。
建言
■ 提前做好服务
哪些人群可以申请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据“上海残联”微信公众号介绍,该实事项目的申请对象包括本市农村困难残疾人家庭,以及本市城镇一、二级肢体残疾人家庭。申请方法:一是通过线上,在“一网通办”门户网站,搜索“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二是通过线下,在社区事务受理中心提出申请。
由于每年名额申请有限制,政策也可能会存在微调,一旦信息不畅就可能错失机会。因此,市民呼吁,相关部门应该增强服务意识,提前将报名时间、政策变化等关键信息通知到相关利益人群,尤其是一些新持证的残疾人,确保信息通达。
■ 及时沟通进展
申请好不容易审核通过了,却又陷入无尽的等待,根本不知施工何时才能开始,这是不少市民集中反映的问题。
记者了解到,由于相关流程较为烦琐,从审核通过到具体施工,往往要等待数月时间,而且各区启动的时间也存在差异,往往造成市民等待焦虑。对此,市民呼吁,改造工程能否尽量缩短流程,加快施工节奏,让市民早日享受到改造成果。在等待过程中,相关部门应及时沟通项目进展,尤其是所在区于几月份正式启动本年度残疾人家改工程等重要信息,莫让申请的残疾人对改造排期“心中无底”。
■ 方案更加灵活
残疾人家庭无障碍设施改造是根据不同残疾类别、残疾程度、不同居家条件为残疾人家庭量身定制的无障碍设施,可配置和改造残疾人家庭门口坡道、厨房灶台、扶手、沐浴椅、坐便椅等设施。
每个残疾人家庭情况都有所不同,需求也存在个性化差异。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改造方案存在“一刀切”现象。模式化的套餐搭配,残疾人家庭缺乏自主选择权,往往造成改造项目与需求的“错位”。
对此,市民呼吁,改造方案能否更加人性化,根据每户家庭的实际情况作灵活调整,让改造成效更加“贴肉”。
■ 保障施工质量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相关规定,新建、改建和扩建的无障碍设施,应当符合国家有关无障碍设施工程建设标准。这意味着,无障碍设施的设计、施工和验收都须遵循国家制定的相关标准和规范,确保设施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目前,改造项目主要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由中标企业具体实施。对此,市民呼吁,相关部门应该对改造前、中、后环节进行监督检查,确保施工严格遵循安全规范。同时,对于已改造完成的无障碍设施,还应及时进行维修和保护,确保其长期有效运行,这是保障残疾人无障碍环境持续可用的重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