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环境网)
转自:中国环境网
盛夏时节,正是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炉下镇斜溪水域蓝喉蜂虎最佳观赏期。这群可爱的精灵们,从四五月份开始,陆续飞到我国南方度夏,并在此繁殖,秋天再迁徙飞往东南亚越冬。每年这个时候,全国各地的观鸟爱好者们都纷纷慕名而来。
杭州观鸟爱好者宋宏伟说:“这是我第四次来南平,这儿风景真不错,生态也很好。这次亲眼看到蓝喉蜂虎,太让人骄傲了。这都靠大伙儿一起保护,生态才能这么好。”
蓝喉蜂虎有“中国最美小鸟”之誉,对栖息地的选择相当挑剔。炉下镇斜溪村地处闽江上游建溪和西溪交汇处江畔,山上森林茂密,河谷食物丰富,是鸟类理想的繁殖栖息地。蓝喉蜂虎连续十多年来延平落脚,这相当于给当地的生态环境盖了一个“满意”章。
而在20世纪90年代,斜溪村的库湾因养猪污水无序排放,一度水黑如墨。当时炉下镇近一半农民家里养猪,商品猪年存栏规模最高时达到50万头,生猪养殖被作为当地支柱产业,号称“全国最大的母猪基地”。
南平市延平区炉下镇党委委员、武装部长、流域河长周训魁回忆说:“九十年代,斜溪村作为斜溪流域的末端,污水横流,情况非常恶劣。”
多年来,延平区以生猪养殖业污染整治为突破口,全力推进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持续优化产业结构,先后拆除4469家养猪场,削减生猪216万头。炉下镇也摆脱了原有“养猪产业”路径依赖,1400多家养殖场全部拆除关闭。
去年6月,南平市推出畜禽养殖智能化监管系统,并率先在延平区开展试点。这套智能化监管系统,可以将养殖规模、水质监测、治污设施分布等信息集成于“一张图”,针对全区88家规模畜禽养殖场,部署智能水表、电磁流量计和视频监控等500余台套设备,搭建起覆盖数据采集、智能分析、精准监管功能的全链条数字化平台,让监管人员可直观掌握各流域污染风险点。
延平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大队工作人员陈绍铨介绍道,给养殖场建个三维模型,在平台上就能清清楚楚、立体地看到各个粪污处理的主要设施和它们的位置,让执法人员不用跑现场就能执法,方便多了。当下游的微站和断面数据异常时,我们在第一时间就能收到超标消息。
在严格的环保措施和修复治理下,炉下镇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持续改善。如今的炉下,空气质量全年为优,水质常年保持II类以上。瓦口洋湿地公园成为延平新城的“绿肺”,为城市增添了一片宁静与生机。斜溪村也通过发展濒水文旅经济,进一步美化绿化村庄,连续两届获评全国文明村镇,乡村旅游成了村民们的致富新路。
福建省洲头文旅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现场经理廖晓勇表示:“夏天多是小家庭出游,以亲子度假、露营、品尝农家菜为主。到了9月份,研学团队陆续到来,人流量会开始增加;而每年11月左右,这片落羽杉染红时,会迎来全年最多客流,各地的摄影爱好者会专程赶来拍摄。”
今年1月—6月,延平区8个主要流域断面水质达标率为100%,其中Ⅰ类—Ⅱ类优质水质和小流域断面水质达标率均为100%。这向东奔流的“一江清水”,已经成为延平区最大的生态优势和“绿色金库”。
如今,炉下镇已经从“全国最大的母猪基地”蜕变成为当地生态文明示范区。周训魁表示:“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在生态环境方面下功夫,紧抓生态文明建设,打造生态宜居家园,推进斜溪流域环境综合治理项目,持续推进生态修复;在河长制、林长制落实上,坚决执行巡河交水、巡山交树的机制,全力守护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