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报记者 曹雅丽
共建“一带一路”已经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从倡议转化为全球广受欢迎的互联互通合作平台。“十四五”期间共建“一带一路”在经贸领域取得了哪些成果,有哪些亮点?7月18日,国新办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商务部国际贸易谈判代表兼副部长李成钢在会上回答了记者提问。
李成钢表示,“十四五”期间,商务部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论述精神,与相关国家一道,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推动经贸领域的务实合作,取得了丰硕成果,实现了互利共赢,为推动开放型世界经济建设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是贸易投资不断深化,产供链联系更加紧密。从贸易看,我国与共建国家的货物贸易从2021年的2.7万亿美元增长到2024年的3.1万亿美元,年均增长4.7%,占整体贸易的比重由45.3%提高到了50.7%,今年上半年进一步提高到了51.8%,也就是占比过半。共建国家的榴莲、火龙果、咖啡等优质产品更多地进入中国市场,我国的机械设备、电子元器件等相关产品也助力了共建国家产业发展。从投资看,2021-2025年上半年,我国与共建国家双向投资规模超过2400亿美元,其中我国对共建国家投资超过1600亿美元,共建国家对华投资超过800亿美元。中国马来西亚、中国印尼“两国双园”项目,成为共建国家产业合作的“名片”。
二是项目建设扎实推进,综合效应更加凸显。我国统筹推进一些标志性工程和“小而美”的民生项目,2021-2025年上半年,在共建国家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累计近6000亿美元。中老铁路等一批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建成运营,中欧班列、陆海新通道加快建设,提升了区域互联互通水平。实施更多农业、教育、卫生、减贫等领域的民生项目,比方说示范推广菌草、杂交水稻等,为当地培养了大量技术人才。
三是新兴领域稳步拓展,合作空间更加宽广。我国与50多个共建国签署了数字、绿色、蓝色等领域的投资合作备忘录。“丝路电商”伙伴国增加到36个,形成了丝路电商日、丝路云品、云上大讲堂等一系列合作品牌,120余家线上线下的国家馆助力了伙伴国产品进入中国市场。开展了绿色基建、清洁能源等领域的务实合作,积极推进绿色矿产国际合作。
四是机制平台持续完善,沟通协调更加顺畅。我国用好双边经贸联委会、贸易畅通工作组、投资合作工作组等机制,发挥中国—东盟博览会、中非经贸博览会等展会的平台作用,加强与共建国家的经贸交流、沟通对接。与厄瓜多尔、塞尔维亚等国家签署自贸协定,与安哥拉、塔吉克斯坦等国家签署投资协定,提升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
“未来,我们将在既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深化合作。”李成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