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北京日报客户端
本周我国中东部大部地区饱受暑热天气影响,从华北到华南,从华东到华西,高温天气持续上演,多地甚至出现40℃的极端高温,一切似乎在给即将到来的“三伏天”预热。
对长江中下游地区来说,三伏天的到来,往往意味着告别梅雨、迎来真正的盛夏。随着副热带高压持续西伸北抬,受其控制的江淮、江南等地的天气格局——阳光顶替阴雨,高温接力湿气,湿热叠加,使人仿佛置身一座巨大的“蒸汽房”。
而在北方,随着副高北移,主降雨带也向北推进。此时,南下的冷空气与副高西北缘的暖湿气流频繁交汇,再叠加地形抬升作用,华北、东北等地更容易出现强度大、范围广、突发性强的降雨,自此,华北、东北陆续进入“七下八上”雨季。
人对酒的渴望,也因此被赋予了不同的地理气候意义——它可以是对抗酷暑的应激反应,是晚风袭来的一点慰藉,是闷雷欲雨前的心绪出口,或者只是,一种日常的温度共鸣。
热到无言,只能“伏”了
今天,我国华北至华南一带仍将继续在“高温特供”中“熬煮”。太阳毫不留情地炙烤着大地,热浪一波接一波。明后两天,伴随着降雨影响,我国中东部整体的高温范围和强度都将逐步减弱,尤其是广东和海南,受台风影响,暑热消退,迎来难得的清凉。
受副热带高压的控制,热浪从长江中下游的水面蒸腾而起。
重庆人早就习惯了这样的夏天,入伏之后,大家照样围着火锅坐一圈,边划拳边擦汗,再来一口冰镇的啤酒,那叫一个通透。
武汉的夜晚,依然热得像刚翻过的铁皮屋顶,但街头灯火通明。“大热天滴,搞瓶啤滴撒!”成了夜宵最响亮的口号,江滩边、大排档,小龙虾配啤酒,一口入魂。
杭州等江南城市夏季湿度较大,体感温度进一步上升,这时候,一杯鲜啤简直就是救命稻草,入口冰凉,瞬间降温三度……
烈日难挡,一口冰啤下肚,就像给身体拧了个冷风档,在这个滚烫的季节里,留下一丝人间清爽。
风起时,“伏”在黄昏边喝一口
这个周末,东北大部、云贵高原等地,虽然没有南方那样的高温炙烤,但白天也略感闷热,好在夜晚渐渐清凉起来,风一吹,整个人都松弛下来。
作为中国第一个酿造啤酒的城市,哈尔滨地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纬度较高,昼夜温差较大。啤酒文化早已深深融入这座城市的夏天,蘸酱菜、红肠、配上啤酒,是哈尔滨人的集体回忆。
而在西北,每当夜晚降临,兰州人也会披上一件薄薄的外套,在街边烤上几把羊肉,感受着黄河水的奔腾,让手中的啤酒多了一分豪迈……
夏夜的风已然袭来。天边残留的晚霞,街角亮起的灯,偶尔经过的电动车,都是生活的背景音。
有些日子,一瓶啤酒的享受也让人怀念。
不热不冷,“伏”下心来喝酒
内蒙古中东部周末一轮强降雨天气浇灭今日的暑热,整个气温回归到草原应该有清凉,而这里没有燥热的蝉鸣,没有粘稠的空气,风里带着青草香,舒适得像一场不肯醒的午睡。
天山脚下,绿洲安然富饶。篝火升起,人们围炉而坐,来一口清冽甘醇的啤酒,不是为了醉,而是为了在天地之间,寻回人与自然的默契与共鸣。
在这样的地方,你不会急着灌下一大口,只想慢慢呷,任由味道在唇齿间打转,把人也拉入一种懒散的节奏里。
风景刚刚好,情绪也刚刚好。远山、绿树、河流、黄昏,每一样都像电影布景,却真实得让人舍不得眨眼。
酒杯里盛的不只是酒,是一整天的松弛,是生活本来的样子。
我“伏”在夜里,寻找人与自然的共鸣
在温凉地带,入伏像是别人的世界。青藏高原等高海拔地区地仿佛被夏天遗忘在角落里。山高云淡,风带着水汽,阳光只是轻轻贴在肩头,不灼人,不喧哗。
在这里,没有必须要逃离的高温,一切顺其自然,人也愿意慢下来,独处一会儿,与世界保持温柔的距离。
酒,也不需要太冰。常温的,刚刚好,不烈不燥,像是对这个夜晚的一点体谅,一种温和的陪伴。
青藏地区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空气稀薄。在如此高的海拔上,青稞是唯一能正常结穗的粮食作物,青稞与啤酒的完美结合便是在这高原之上酿出的清冽馈赠。
在这里,夏天不需要轰烈登场,它以更细腻的方式,写进了草木的低语、人情的醇厚,以及那一杯不冰不烈的酒中。
祝你在这段漫长的热浪与雨季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温度搭子”:那一瓶刚刚好的酒、一种与天气和解的方式、一个不需要理由的微醺时刻。
来源:中国天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