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风 7月17日,宜宾多地高温预警。在宜宾珙县,为期7天的四川省第三届和美乡村篮球大赛(村BA)火热闭幕。 火热的,不仅是天气——整个村BA赛事期间,珙县累计接待游客约2.8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约1400万元,相当于全县上半年旅游综合收入的总和。赛事经济的影响力、拉动力,可见一斑。 就在前一天,宜宾市委六届十次全会审议通过《中共宜宾市委关于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加快建设国际旅游城市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推动中央和省委关于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决策部署在宜宾落地生根。 宜宾提出,将紧扣省委赋予的“建设国际旅游城市”新定位,打造人文景观盛地、生态度假胜地、美酒文化圣地、活力赛事中心、时尚演艺中心、品质消费中心“三地三中心”,鲜明宜宾文旅标识,推动宜宾文旅产业加速与世界接轨,更好促进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宜宾的主攻方向和重点任务为何这样定?将如何实施?精准“解题” 建设复合型国际旅游城市 建设国际旅游城市,是省委赋予宜宾的新定位,也是继建设四川省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先行区、川南省域经济副中心、四川南向开放枢纽门户之后,省委对宜宾提出的新工作要求。 如何做好这道“必答题”?首先得精准“解题”:什么是国际旅游城市?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后,宜宾第一时间调研。 “我们发现,国际旅游城市目前没有统一的界定标准。”宜宾市委主要负责人说,但国际旅游城市的共性明显——经济社会发达、旅游资源丰富且品位高、具有跨国界吸引力、城市综合环境优美、旅游配套设施完善、旅游产业成为城市主要支柱产业、国际国内游客数量众多,并在国际上享有较高知名度,且普遍具备世界级旅游吸引物、完善的旅游接待设施体系、发达的立体交通网络、鲜明的城市品牌与全球营销能力、高质量的旅游服务与管理水平。 放眼全国,国际旅游城市也有多种类型,比如,以桂林为代表的自然风光型、以敦煌为代表的文化型、以厦门为代表的商务型、以西宁为代表的生态型……对标这些城市,宜宾对自身特点进行分析梳理,认为宜宾有丰富的历史人文、优美的生态风光、多样的特色美食,在城市景观、活动举办、商务会展等领域也有良好的基础,但单一方面还不具备特别突出的优势。 紧扣省委要求,结合自身实际,宜宾给出“答题”方向:统筹利用核心文旅资源,建设复合型国际旅游城市。 方向既定,需以目标为引领。在很多人心目中,宜宾是一个工业大市,其产业如白酒、动力电池、光伏等颇具明显优势。其实,宜宾也有婉约宜人的一面,2023年就承办了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发展大会,被视为四川文旅发展的又一个标杆。数据显示,今年“五一”假期,携程平台宜宾在线旅游交易额已从全省第6位上升至第4位,创下历史新高。 据此,宜宾提出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目标:到2027年,全市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旅游总消费分别达到200亿元、1600亿元,旅游人次超1.6亿,其中入境游客达10万人次;到2035年,景城相融、近悦远来、主客共享的国际旅游城市发展态势基本形成,文化旅游产业贡献更加突出。明确路径 打造“三地三中心” “景城相融、近悦远来、主客共享”12个字,被宜宾写进发展目标。“这是宜宾建设国际旅游城市的总体思路。”宜宾市委主要负责人说。 当前,文旅市场正在发生深刻变革,一个明显的变化是——传统观光正向沉浸式体验转变,旅游突破单一景区局限,逐渐向城市居民生活场景和休闲空间延展,景城相融成为城市发展与旅游升级的主流趋势。 宜宾把握住了这波发展趋势。目前,去三江口“投喂”生态鱼、追日落、品美食的吸引力不亚于传统景区。今年“五一”假期,长江音悦街、冠英古街、李庄古镇的游客量远超蜀南竹海、兴文石海等传统景区。 这和宜宾近年来强化城市底蕴,注重完善公共配套、增强文旅功能,有效提升城市“烟火气”密不可分。在很多人看来,宜宾已走出一条非传统景区旅游城市成为新的旅游目的地的新路子。 建设国际旅游城市,“景城相融”势必再升级。宜宾响亮提出,内强底蕴,打造“三地三中心”。 “三地”指人文景观盛地、生态度假胜地、美酒文化圣地。宜宾有着“万里长江第一城”的名片,有朱德旧居、赵一曼纪念馆等红色景区景点以及蜀南竹海、兴文石海等知名景区,更有“中国酒都”之美誉。打造“三地”,就是要立足现有优质文旅资源,进一步提升国际国内知名度。 “三中心”指活力赛事中心、时尚演艺中心、品质消费中心。近年来,宜宾提出跟着赛事去旅行、跟着演唱会去旅行、打造消费新场景,在硬件投入、消费理念和市场需求等方面已具备一定基础。打造“三中心”,是宜宾文旅下一步的重点发展方向,也是吸引游客、提升区域影响力的关键支撑。 宜宾市委主要负责人表示,要通过打造“三地三中心”,将宜宾独特地理区位、产业资源与人文底蕴转化为世界级文旅产品,推动文化和旅游产业加速与世界接轨。发展为民 实现物质富足精神富有 对目标客群提供精准产品,吸引他们来宜宾,实现“四个一次游”,在宜宾市委六届十次全会的《决定》中引人瞩目。 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提出全力打造“锦绣天府·安逸四川”文旅品牌,将其作为提升文旅竞争力、吸引力和美誉度的关键所在。在宜宾,“长江首城·宜人宜宾”“万事皆宜·天下为宾”等城市文旅品牌近年来先后出圈,带来一波又一波客流。 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宜宾市接待游客5740万人次,同比增长3.6%。第三方机构预测,宜宾全年接待游客有望首次突破1亿人次,迈上新台阶。 立足打造国际旅游城市,宜宾在此前推出“吸引本地游客每月出游一次”“吸引成渝及周边地区游客每年打卡一次”“吸引全国游客一生来一次”等举措的基础上,增加了“吸引西南地区入境游客来宜游一次”的目标,将有针对性地策划入境游产品,提升“与世界·共宜宾”的吸引力。 不断增长的客流背后,是不断满足用户需求的产品供给。这正是宜宾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目标之一: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当下,文旅产业已进入经济建设“主战场”,还可与工业、农业等产业跨界融合,以“文旅+”模式推动产业体系从“单点突破”向“全域全业态”转变,并带动就业,是富民增收的民生产业、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幸福产业。 “文旅产业蕴含着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要求。”宜宾市委主要负责人表示,对宜宾而言,发展文旅产业的重点在促进人民群众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方面进行更好的赋能,最终落脚点是提升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和自豪感。 接下来,宜宾将充分发挥文化和旅游在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文旅+百业”“百业+文旅”带动经济增长、富民增收,做优做强文旅龙头企业,扶持小微文旅“主理人”,扩大文旅产业从业规模;深化文化事业单位和国有景区管理体制改革,打造高素质文旅人才队伍等,全方位推动宜宾文化和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连心共赴现代化宜宾建立全覆盖联系群众机制 宜宾将在全市范围内开展“连心共赴现代化”干部联系服务群众专项行动,充分发挥各级干部引领带动作用,通过“一对一”全覆盖联系服务村(社区),进一步建强基层组织、促进群众增收、办好民生实事、深化基层治理、涵养文明风尚,促进群众实现物质富足精神富有,确保2035年与全国全省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这是宜宾市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的具体举措之一。近日召开的宜宾市委六届十次全会通过《中共宜宾市委关于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进一步推动群众物质富足精神富有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建立健全干部全覆盖联系群众机制,构建为民解难纾困工作格局,推动干部资源下沉一线,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加快走出一条干群关系融洽、群众舒心满意、物质富足、精神富有的新路子,为加快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汇聚磅礴群众力量和坚实群众基础。 为什么要出台这一《决定》?宜宾有双重考量。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对标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仅有10年时间,对于宜宾来说,任务非常艰巨。物质富足方面,2024年全市人均GDP8.7万元,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精神富有方面,近两年虽有大幅提升,但也面临群众性文体娱活动覆盖面还不够广,偏远地区农民等群体参与度还不够高,向上向善的社会新风尚还不够充盈等情况,还需要持续发力解决。 宜宾市委主要负责人表示,近期市委做出两个重要部署,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着重从“面上”发力,进一步带动经济增长、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则聚焦“点上”突破,及时回应群众合理诉求,全力提高群众收入水平和生活品质。 具体如何做? 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宜宾提出,建立“连心共赴现代化”全覆盖联系群众机制,围绕提高联系群众的覆盖面、提升帮扶的精准度、增强工作保障的实效性,进一步密切干群关系。从市级到县(区)都将选派干部,对全市1791个村、328个社区开展“一对一”联系,并在每个村(社区)选取3—5户群众直接联系。联系干部原则上每半年至少深入基层、联系群众1次以上,更好帮助群众解决问题。 构建为民解难纾困工作新格局,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宜宾还将坚持点面结合、持续跟踪、全面办结,建立“收集—派办—问效—研判”闭环工作机制,全方位收集群众诉求,提高派单办理的精准度,加大跟踪问效力度,并应用大数据分析,定期研判涉及面广、关注度高的群众诉求,推动民生建设更加公平、均衡、普惠、可及。 助力群众增收致富是一个长期任务。宜宾提出,调动各方力量,不断提高群众收入水平和生活品质。具体而言,行业部门以专业化服务为抓手,县(区)、乡镇(街道)以群众发展需求为牵引,联系干部以赋能发展为导向,构建上下联动、横向贯通的助力群众增收致富新格局。
上一篇:各地多措并举应“烤”
下一篇:篮球场修复一新“颜值”回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