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表舅是养基大户)
比较巧哈,连续两天,都有机会和同业的大佬交流,前一晚,是和银行自营和券商资管的吃饭,昨天,有位保险的大佬,一直是网友,正好过来上海出差,说面基一下,于是就过来我这儿喝了杯茶,聊了一会。
我把社保基数比我高的人,统一尊称为大佬,所以,“大佬”这个词,在我这儿,实际的含金量可能有限,不过,这位确实也算行业的资深,管着上百亿的头寸,负责SAA,TAA,以及具体的投资,因此,大家聊的也会比较全面一点。
老规矩,都是流水账,想到哪儿,写到哪儿。
有些是Ta的观点,有些是我的观点,有些是大家共同的观点,需要标注的地方,我会标注一下。
1、去年四季度债市再下一波之后,进入2025年,债券就一直比较鸡肋了,因此,向权益要收益,应该算是一个行业的共识。
2、当然,涨到这个位置,大家还是有分歧的,站在机构的角度看,会思考一个角度,都涨成这样了,估值也不便宜了,继续向上的动力是什么?
这个分歧是客观存在的,我昨天也摆了数据给大家。
从宽基ETF的角度看,从4月中旬,也就是国家队停止加仓后,截至本周二,累计净卖出超过了1000亿,而昨天,又卖出接近40亿,这部分投资宽基的资金背后,基本都是正儿八经的机构投资者。
但与此同时,融资余额重新接近1.9万亿,截至昨天,最近18个交易日,有17个交易日净买入,昨天新股华新上市,直接爆炒,南下和行业ETF也是不断净流入,这说明,市场的风险偏好是越来越高的。
3、上周,财爸出了针对保险考核的通知,加入了五年期的考核,但是,在实际落地的过程中,和大部分其他行业一样,老板的要求,永远是既要、又要、还要,对险资而言,就是既要考核绝对、又要考核相对——考核绝对,其实今年不难,但是如果要考核相对,也就是要和同业横向PK,那就不得不关注行业层面的阿尔法机会。
所以,国内的险资,要想做绝对意义上的大类资产配置,目前,还是缺乏土壤的,到最后,还是不得不参与部分领域的“卷”。
4、因为资产负债匹配的要求,险资即使再看好,不可能无上限的投资权益,长债的配置需求,还是刚性的,因为需要长债,去拉资产的久期,缩短资负的久期缺口——大部分保险,目前的资负久期,还是倒挂的,也就是负债久期更长,资产久期偏短。
5、保险的行为,后续也会随着月度新增保单的销量情况,有一些改变。
但我个人觉得,整体来看,还是一个增配的过程,因为一方面续增保费的负债成本还是很高,另一方面,固收资产的到期速度,要远远快过权益的配置速度,整体还是一个缺资产的状态。
6、我也问到大佬,下面的投资经理,分账户管理的问题,因为很现实的一个问题,如果大家是分仓管理的话,可能A和B,观点正好相反,一个加仓权益,一个减仓权益,最后,实际大盘子来看,研究半天就是白忙活。
所以,我自己在想,上次国寿的封面文章里,提到的“坚持均衡积极的权益布局和分散多元的投资策略,差异化开展分账户权益投资,有效平衡新会计准则下长期收益和短期波动、绝对收益和相对收益的关系”,其实就是一个应对的方向。
也就是说,未来,可能险资大头的资金,应该由团队化运作,反映团队的一致预期,不管是OCI账户,还是那些体外的私募大基金,本质上,都是团队集体运作的产物,这块,做的是绝对收益;而另一方面,就是继续分账户管理,大家赛马机制,跑相对,搞内部竞争,这也是需要的,不然都吃大锅饭了,团队也没啥积极性了。
7、大佬也问我一个问题,我算是自媒体里,最早跟踪和解读险资投资方向的,包括这轮对高股息的投资方向,最早的话,23年6月,就开始聊了《聊一聊神秘的保险资管》。
我说,因为我对权益、债券、机构行为、一线销售这四块,都略懂一点,虽然都不是很专业,但串在一起,画面是很清晰的。
22年四季度,那时候保险还能搞开门红,把保单积压在一天“爆”出来,那段时间,保险卖的之好、基金卖的之差,简直都是瞠目结舌的。
因此,看保险22年保单收入同比的高增长,再看利率下行的速度,就知道,这样下去,资负倒挂的局面是撑不住的,包括,24年初,我写《今年最大的风险以及最大的机遇》,其实都是一个脉络,这也是这轮看多权益的底层逻辑。
8、大佬也问了我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提高研究员的研究能力。
这个我当然不懂,但是我知道一个现实的问题是,国内的资管机构、金融机构,都是讲究垂直研究、分仓管理,这使得大家,基本都是沉浸在单一资产的变化里,而忽视了整片草原。
大家一屋子的人开晨会,可能你讲利率,我讲信用,他讲转债,一堆权益研究员讲自己cover的行业板块,但大家其实都没有互相听对方在讲什么,讲完自己的就完事儿了。
因此,交叉研究这个事情,还是挺重要的,不然,会有很强的惯性和线性思维。
包括,往外推,我之前说,很多人之所以不理解这轮股市的行情,本质上,是因为,不知道“前所未有的低利率环境”意味着什么,有多夸张,因此,只关注绝对价值(企业的同比和环比增速),而忽略了相对价值(优质上市公司股权,相对于全社会其他资产的性价比)。
9、大佬还问我一个问题,为什么会有兴趣去解读这回保险的几篇封面文章。
我是这么想的,一个人,可能会在细节上撒谎、美化,比如说自己拥护XX、支持XX、全力以赴XX。
但是,一个人,在谈到大方向的时候,往往是比较真诚的,会体现自己的真实想法,因为南辕北辙的大方向,他编都很难编出来,所以,这些解读,我觉得是很有裨益的。
还是那句话,上面几条,没有逻辑关系,纯属想到哪儿,写到哪儿,喝杯茶的功夫,能记下这么多,记性已经算不错了。
......
多聊几句市场的热点哈。
1、权益,创新药,今天又爆炸了。
今天整体风险偏好很高,尤其是A股,而港股这边,则是生物科技一枝独秀,港股创新药ETF,159567,暴涨了5%以上,确实是亮瞎眼了。
不过整体来看,我还是周日晚上,在《下周开盘前的几个大事》里提到的观点:
“之前,我们强调因为四个周期,可以高看港股一眼,但目前来看,A股和H股可能又站在同一起跑线了。”
从价值投资的角度看,不管是红利,亦或是科技,港股现在估值合理的板块,依然比A股更多、更“合理”。
但是,大家不要忽视一个问题,就是在任何一个市场,都是有“home bias”的,也就是本土偏好——大家会被周遭的情绪、信息影响,在差不多的情况下,更热衷于投资,自己更熟悉的地区和板块。
这可能就是当下的情况——真疯起来,A股可能会更疯。
我们的建议,还是一样,熊市不要emo,正如昨晚说的,对股市而言,如果,你还在坚定套用“A股是低夏普的垃圾资产”、“中国的股市就是融资市”这两个信条的话,那么,后面很长一段时间,你可能会过得很拧巴。
但是,好起来了也不要fomo,坚持均衡配置,还是最核心的一点,不要被周边的5cm、10cm、20cm迷惑,能把握住那些的,毕竟是少数人,没必要过于羡慕。
2、债券?
今晚没人关心吧,先不聊了。
3、跟投建议。
今天,纯纯的债,主理人有发车,发车日从本周四,到下周一。
另外,表韭量化,有一处调仓,调仓记录,可以在天天基金等平台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