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瑶
站在平北红色第一村纪念馆的石阶上,76岁的沙塘沟村老党员胡永旺指着远方的燕羽山:“1940年,白乙化团长就在那儿打埋伏,现在山脚下跑的是旅游大巴。”
80年光阴流转,这片曾被日军烧得“只剩三间半房”的深山村,如今是京津冀红色教育热土、绿色休闲胜地。以沙塘沟、霹破石、铁炉等“红色后七村”为中心,平北抗日根据地大庄科正演绎着新时代的“红绿”交响曲。
铁炉村新貌。
位于霹破石村的昌延联合县政府旧址。本报记者 李瑶摄 人们在沙塘沟村英雄广场开展红色主题活动。大庄科乡供图位于铁炉村的拓邦双秀湖露营地。
抗战岁月
北斗七星下的抗战堡垒
从北京市区一路往西北,70多公里后深入群山腹地,6月中旬,山上暴马丁香开遍,清香袭人,好一片烂漫的“香雪海”。行至大西路,路面依山就势成半弧形,一旁几十米高的巨石上,五个鲜艳的大字赫然入目——红色大庄科。
1938年,八路军第四纵队经昌平十三陵进入延庆南部山区,就是当年的大庄科乡,在状如北斗七星分布的七个村庄建立平北地区首个根据地,七个村分别是沙塘沟、霹破石、里长沟、董家沟、景而沟、铁炉、慈母川,被称为“红色后七村”。这里地处伪满洲、蒙疆、华北三政权结合部,山高林密,成为插向敌后的尖刀。
往山坳里走,曲曲折折的山路绕得人直发晕,“后七村”之一的沙塘沟村就藏在大山褶皱里。1938年,这里秘密成立了平北地区第一个农村党支部,播下革命的火种。
来到村子中部,平北红色第一村纪念馆矗立在高高的石台阶上。进馆,一段碎石墙前,弧幕播放着1940年“沙塘沟战斗”的复原影像。“至今山上还留存着当年的战斗遗址。”手指村北梁,胡永旺介绍,“当时这场战斗中,敌军炮弹把村里的古槐都炸断了杈,冀热察挺进军第十团团长、人称‘小白龙’的白乙化率部激战整日,击退了日军。”
距离沙塘沟村约3公里,位于铁炉村的昌延县干训所成为那时训练军、地干部的重要场所。1940年,还在霹破石村成立第一个巩固的民主政权——昌延联合县政府。至今,全乡共有17个村保留了67处红色遗址遗迹,成为活的历史教科书,平北抗日根据地大庄科遗迹入选北京市第一批革命文物名录,是名副其实的“红色大庄科”。
发展时代
让每个村庄都成为有故事的景区
平北红色第一村纪念馆不远处的英雄广场上,总有一支支党员队伍在此列队肃立、重温入党誓词,坚定的声音久久回荡。
“最后一粒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个儿,送他上战场。这是80年前我们老区人民赤诚的心。”纪念馆几乎每天都会迎来参观者,沙塘沟村第一书记郑珊珊的讲解令人红了眼眶,“一切向前走,不忘来时路。红色党建引领绿色发展,80年后,今天的大庄科,日新月异。”
以沙塘沟、霹破石、铁炉为核心,大庄科打造了开放式红色教育体验基地,不仅修复了多处革命旧址,还开发了“重走行军路”体验路线。穿上迷彩服,脚踩登山鞋,党员们途经消息树、藏粮洞、炮台旧址等,零距离学习干训所、昌延联合县政府的历史,在行军过程中感受当年的战斗情形。2016年至今,基地已接待参观、体验团队35万人次。
拥抱着青山绿水,这片红色热土孕育着蓬勃的绿色生机。距离铁炉村南1公里多,站在拓邦双秀湖营地前,大庄科乡党委书记尤轩说,“有红色基因,有绿色产业,我们要让大庄科每个村庄都成为有故事的景区。”眼前的双秀湖边曾是一片荒坡,如今整个区域成为集露营、水上活动、亲子娱乐和团建于一体的综合性户外营地:红色教育长廊里陈列着老照片,湖面上的船只停靠在岸,拓展训练区的大操场上回荡着加油声,大食堂的灶台上,栗蘑炖柴鸡正“咕嘟”作响。
“既能亲近自然,又拥有现代化设施,研学活动寓教于乐,很不错,特别是晚上住在露营基地,推窗就能看见星星。”游客陈女士展示着手机里的美照说。
建露营地打造红色旅游环线
水岸别墅,这说的不是城里哪个高档小区,而是群山怀抱里的铁炉村。车行铁炉,村景即风景:粉的、黄的别墅,齐齐整整地立在道路一侧,一汪碧水穿村而过,美如绿带。高处的大秦铁路上,拉煤火车呼啸着过境,远处山峦重叠,高低连绵,郁郁葱葱。
十多年前,全然不是这样。2014年至2017年,铁炉村作为泥石流易发区整体搬迁,100多户村民告别破旧漏雨的老屋,家家户户住上了别墅。“以前游客来村里,山美水美,负氧离子高,可想歇个脚、住一宿,没地儿。现在,别墅顶上用了,村民们在自个儿家里开起了民宿。”铁炉村党支部副书记韩河说。
村民王艳红家门口,挂着“碧水幽山农家餐厅”的牌子,夏天游客多,她忙出忙进不得闲,“我和拓邦营地合作,营地客人可以来我家住,一天三顿饭,都是农家口味。”
眼下,铁炉的露营产业还在扩大规模。山雾笼罩着新建的星谷露营基地,取名“雨山前·锦瑟”“雨山前·烟霄”的房车里,迎来追寻“山系生活”的都市人。基地也给村民带来了卫生员、园林师、厨师等就业岗位。
直播电商的风也吹进了老区。“咱们的蜂蜜,是革命老区特有的甜!”借助红色旅游的大量客群,郑珊珊化身“农文旅推介官”,做宣讲、拍视频、搞直播,热情推介香椿、蜂蜜、核桃、板栗等山乡好物。自从2024年1月驻村以来,村里的特产展厅营业额超18万元,较上年全年显著提升,郑珊珊还积极链接京东、邮政等电商平台,促成大庄科乡特色品牌入驻中国特产馆,为山货开辟了“进城新通道”。
眼下,占地500亩的大庄科乡灵栖谷正在筹划中,将打造集儿童研学、农事体验、越野徒步等融合的山水田园综合体。“我们要让红色更亮,绿色更浓。”大庄科乡乡长王雪峰说,“下一步,我们将串联全乡红色节点,打造京郊最具影响力的红色旅游环线。同时,深化‘红+绿+农’融合,让红色文化不仅‘活’在历史里,更‘火’在当下,‘富’在群众。”
跨越时空的思念
胡永旺:“办陈列室我第一个举手支持”
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山里人,与共和国同龄,在大庄科这片红色热土上生活了76年。
87年前,我们沙塘沟村建立了平北第一个农村党支部,秘密发展了6名党员,我的爷爷胡殿鳌就是其中之一。那会儿村里人也不知道党员到底应该做啥,我爷爷就问:“入党打鬼子不?”大家说:“打!”一门心思想把日伪军赶出家乡的爷爷就这样入了党。党员们纷纷把自家粮食拿出来支援部队,一起发动老乡给八路军缝衣送药、站岗放哨、筹集粮食。
从爷爷算起,我们一家四代都是共产党员。爷爷曾一次又一次告诫我们:“永远不要忘记革命先烈。”他还说,“作为一名党员,是荣誉,更是责任。”所以,从入党那天起,我就下定决心,要把老一辈留下的优良传统继承下去,把革命精神弘扬下去。
2003年,大庄科乡党委计划在沙塘沟村建立乡情村史陈列室,以铭记历史、教育后人,我第一个举手支持。村民家里有子弹壳、刀子等,都是战争过后捡回来的,也传了好几辈人了。听说要建展室,都拿了出来。当时担任村主任的我还当起了义务讲解员。
现在,当年的小展室已经变成平北红色第一村纪念馆,历史资料更丰富、展品更多,村里还培养了新的讲解员,个个都很棒。前些年身体好的时候,只要有空,我都会在展厅内义务讲解。
作为一个老共产党员,虽然年纪大了,但我也会继续发挥余热,把毕生的精力献给党、献给人民!
上一篇:北京商超加速精品化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