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辽宁日报
本报记者 崔治
7月10日,海城市南台镇交界台村的田野上,紫蓝色的水飞蓟花冠在风中舒展如蝶翼。丰盛粮食种植合作社的闫大雷站在田埂上,望着收割机驶过花海,眼角的笑纹里盛满丰收的喜悦。
“4000亩水飞蓟今天收完,明天就种大豆,机械化让咱节省时间,实现了‘一地双收’!”如今,海城的30万亩农田里正演绎着“3月种药草、7月收金粒、紧接着下豆种”的丰收故事。
一些中草药的种植会存在损害土地生态的风险,但水飞蓟秸秆还田成为天然有机肥,可以有效改善土壤团粒结构。
田野上,收割机正在作业。“收割机一天能收200亩,7年前全靠人工时,20个人一天也收不完10亩。”闫大雷的话里藏着变革的关键——2018年大型收割机的引入,彻底打破了“收药草耗时长、种大豆赶不上”的恶性循环。
如今,这场 “机械变革”让土地焕发了新生。水飞蓟亩产230多斤,按6元的收购价计算,亩均产值超过1300元;紧随其后种植的大豆亩产三四百斤,按每斤2元到2.2元的市场价计算,又能带来近千元收益。“一亩地两季挣2000多,是单种玉米的两三倍!”闫大雷算起账来,指节叩着收割机外壳发出清脆的声响。
风中飘荡着药香,水飞蓟这种菊科植物的种子提取物,从古罗马时期就用于肝胆疾病的治疗。在海城的黑土地上,它正与大豆一起上演现代农业的“双人舞”。
海城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宋威说,国家农机购置补贴、轮作休耕补贴等政策精准落地,让合作社敢投钱、农户敢扩种。如今,交界台村的田垄间,收割机的轰鸣与药草的芬芳交织,奏响了“一地双收”的田园交响曲。
夕阳西下,第一茬大豆种子已播入刚收割完水飞蓟的田地。闫大雷望着新翻的泥土说:“这地得用好,上半年长药草,下半年结豆子,咱农民的日子也跟着越来越好。”
南台镇水飞蓟的种植规模已达3.1万亩,这种“水飞蓟+大豆”的轮作模式带来三重效益:高效轮作保产能,水飞蓟生长周期短,与大豆茬口精准衔接,在稳定粮食播种面积的基础上,实现全年产量双保障;绿色循环优土质,水飞蓟秸秆还田可以提升地力,为大豆生长筑牢基础;多元种植增收益,两种作物协同种植,打破了传统的单一作物收益局限,亩均收益较传统玉米种植显著提升,走出了一条土地增效、农民增收的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