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的夜晚,和一顿烟火气的宵夜很配。这段时间,新开业不到三个月的宝山罗南夜市在网上很是火爆。而在几年前,这一带多的是各种野生摊档,环境卫生、噪音扰民投诉不断,那么,“马路野摊”们是如何转正,并快速出圈的呢?
“99五斤大虾、炒菜、锅包肉、烤鱼都有,可以来看一看。”
晚上7点多,罗南夜市已是人声鼎沸,食客们在100多个摊位间穿梭觅食,烧烤、炒粉、小龙虾,价格适中,烟火气十足。
市民纷纷评价:“来了四、五回了吧!”“烟火气浓,选择多!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我们基本每个礼拜都来。”“人气旺,自在舒服,价格也实惠。”
今年5月,地铁站旁的这块空地,正式变身周边居民的“深夜食堂”。夜市开业才两个多月,在社交媒体上逐渐走红,一晚上最高客流突破三万人。
也有市民专程赶来:“抖音上看到,赶了十几公里过来!白天上班挺压抑的,下班后吃个烧烤、撸个串,感觉特别舒服、解压。”
“老李家铁板鱿鱼,你要哪一种?”
李兰才的烤鱿鱼摊,生意相当不错。在进入夜市之前,67岁的李兰才,常年过着摆野摊、打游击的日子。“以前的日子真不是人做的。”老李边忙活边回忆。曾常年深夜十点才敢推着鱿鱼摊出来,还要时刻提防城管巡查。
为了给妻子治病,老李几乎花光了积蓄,小小的烤鱿鱼摊,是两口子的生计所在。老李原先摆摊的地方,就是摊主们自发聚集而成的马路集市,阻碍通行、脏乱差、扰民等各种投诉不断,但反复治理又反复回潮,让属地政府很是头疼。“光靠堵不行。”罗店镇城市运行管理中心副主任姜昊道出了转变的钥匙,一个“疏堵结合”的方案诞生了。
去年6月起,罗店镇对流动摊贩进行意愿征集,考虑了不能扰民、不能阻碍交通等条件,最终选了这块3000多平方米的场地开出夜市。老李也终于拥有了自己的固定摊位,管理方还主动为其减免了部分租金。“一个月省下一千多,够我们两口子生活费了。”他黝黑的脸上有了踏实笑容。
不再需要东躲西藏,摊主们可以用更多精力,专心做好生意。安稳下来的摊主们把心思都放在了生意上:食材坚持从山姆、盒马采购,保留电子发票;回头客夸赞包饭好吃,摊主认真回应:“品质一定要好,不能糊弄。”
夜市对摊位的经营时间、环境卫生和消防安全都有明确要求,摊档要加装油烟净化设备,人员要有健康证,还有专人不时来抽查进货单据等。
“这个水到时候清理一下或者下面接个桶,不要让这个海鲜水流得到处都是。”罗南夜市负责人朱建冈严格管理:“食品安全是重中之重!三次整改不了就得劝退。”
夜市的蓬勃,还吸引来了年轻人,在这里实现自己的创业梦想。
“打包还是现在喝?”“现在喝。”
一个卖饮料,一个卖烧烤,90后的小吴两口子,摊位前总是大排长龙。两个月前,他俩都还是朝九晚五的上班族,下班后有时在路边支个野摊卖烧烤饮料,知道这里开了夜市后,两口子索性把小野摊转了正,辞去工作,做起了全职摊主。
茶饮摊主小吴小吴笑着说:“正规化了,也没有城管赶。现在以摆摊为主业了,月收入加起来三四万块钱。”夫妻俩的档口相隔十几米,都起名为“水花”,意思是希望他们的小摊档,能让一成不变的生活激荡出新的水花。烧烤摊主小杨道出他们的销售技巧:“买她饮料能在我这打折,买我烧烤能优惠她的饮料——这里真是年轻人试错、做喜欢事情的土壤。”
有智慧的基层治理,让食客们喜爱的烟火气和摊主们的创业可能,实现了双向奔赴,这也许正是罗南夜市走红的原因。
罗店镇平安办主任徐俊表示:我们通过这种接地气、互利互动的方式,让罗店基层治理更有温度、更有人情味,打造亮点便民点,目标是让夜市从“网红”走向“长红”。
罗南夜市“转正”记,可以说是一则城市治理的生动范本。多年马路野摊终获名分,长效管理跟上护航,青年创业热情涌入,这背后也是管理思路的转变:用规范引导代替简单取缔,用温暖服务激活路边经济。它不仅守护了城市的烟火气,也彰显了城市包容与精细化管理的力量。
看看新闻记者: 吴迪,孙启萌
编辑: 王岑峰,张予洋
责编: 李吟涛
下一篇:百家讲坛讲过晋朝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