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照明“家门”而点亮“街灯”
创始人
2025-07-13 00:55:18
0

转自:中国妇女报

  □ 郑长忠

  我既是学者、专家,更是一位家长。借这个机会,我想先以家长的身份,和大家唠唠家庭里的事儿,再以研究者的视角,聊聊“家+书屋”背后的门道。

  从家长到专家:被生活“逼”出来的家庭研究者

  先给大家“凡尔赛”一下:我儿子曾拿下上海市中学生时政大赛一等奖,几万人里只选出30个一等奖,我在现场负责为儿子拍照,那股子自豪劲儿,至今还记得清清楚楚!但这份骄傲背后,是数不清的“鸡飞狗跳”——孩子写作业拖拖拉拉到晚上11点,青春期满脸青春痘急得我直打转,夫妻间为了教育理念争得面红耳赤……每个家长心里都清楚,经营家庭就像闯关,一关更比一关难。

  好在我有个学者的“职业病”——遇到问题就想“研究”。为了搞定孩子的教育,我一头扎进儿童教育的书堆里,买了几十本研究专著,还搬回500多本绘本做“实践教材”。说来有趣,在解决家庭问题的过程中,我竟不知不觉成了“自学成才”的专家。就说我儿子的青春痘吧,我研究中医调理、琢磨饮食作息,硬生生把他调成了“清爽少年”。这些从生活里“实战”出来的经验,有时候比书本上的理论更管用。其实,家庭里的难题都是“活教材”,而我们家长,都是被生活“逼”出来的自学成才的专家。只要有心,都能做到。

  破题“家+书屋”:从“家门口的书店”到“社会治理的密码”

  第一次听“家+书屋”,我心里犯过嘀咕:这不就是“家门口的书店”吗?能有啥特别?后来深入了解才发现,这四个字背后藏着大学问。就像郭沫若《天上的街市》里写的:“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我们要做的,就是把“家+书屋”变成照亮家庭的“街灯”,让每个家庭都能在“星光”下找到与社会互动的密码。

  (一)从大家族到小家庭:社会治理的细胞之变

  古代社会,一个县太爷到地方上任,头等大事是拜访当地的几大家族——那时候,家庭是社会的“顶梁柱”,大家族稳了,社会治理也就稳了。可到了现代,城市化、工业化像一台“粉碎机”,把大家族“碾”成了小家庭,每个人都成了城市里的“原子”,散落在各个角落。这时候的家庭,不再是社会的“主导者”,而是社会运行的“基础细胞”——细胞健康,身体才健康;家庭和谐,社会才和谐。

  但问题来了:“原子化”的小家庭怎么“串联”起来?最根本的是靠“文化”。家庭是文化传承的最小单元,而社会治理,说到底也离不开文化的“黏合”。“家+书屋”的妙处,就在于它用文化这条线,把家庭和社会紧紧连在了一起——你在书屋里读育儿经,其实是在学如何做一个“社会人”;你分享夫妻相处之道,其实是在为社会和谐贡献“家庭智慧”。

  (二)从“门内事”到“门外理”:家庭与社会的互动枢纽

  都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但有些“经”,光靠“闭门造车”念不好。比如孩子拖拉作业,上网搜答案,要么太抽象,要么得付费,关键是那些“专家”可能自己都没解决过这个问题。可要是在书屋里,情况就不一样了——你能遇到一群“同款家长”,大家七嘴八舌分享“土办法”,这些来自生活的智慧,往往比书本更实用。“家+书屋”就像一座桥,让“门内的难题”遇见“门外的智慧”,让每个家庭从“孤岛”变成“群岛”。这样,“家+书屋”就成为了家庭教育新空间,成了家社互动文化枢纽。

  更关键的是,这种互动是“双向”的。家庭从社会获取资源,社会也从家庭汲取力量。我们国家有1300多万自闭症儿童,他们的家庭太需要“身边的支持”了。我曾在世界自闭症日活动中分享过雪漠的《妈妈的星星》。书里的孩子不是天生自闭,而是因经历变故逐渐封闭,这本书不仅是自闭症家庭的“指南”,更是所有困境家庭的“心灵灯塔”。我把读后感发在一个小众网站上,不到10天竟有16万阅读量,评论区满是共鸣——这就是文化的力量,它让“小众问题”变成 “大众关注”,让“遥远的同情”变成“身边的行动”。

  家社互动的“枢纽效应”:从“单点”到“网络”的聚合之力

  现在上海有224个“家+书屋”,乍一看是“点状分布”,可要是连起来,就能形成“星河效应”。这让我想起人民大学的“陕公大讲堂”——他们把顶尖学者“下沉”到地方,和当地政府、校友会联动,一场讲座就能引发全城关注。咱们的“家+书屋”也是这个道理:每个书屋都是一个文化枢纽,聚起来就是照亮城市的“星河”。

  (一)文化传承:从“单向教育”到“全家成长”

  很多人以为家庭教育就是“管孩子”,这是大错特错!我在重庆卫视《思想的力量》节目里常说:家庭教育是“全家的必修课”。夫妻如何相处?老人如何与子女沟通?退休后如何找到生活价值?这些都是“家庭建设”的重要内容。“家+书屋”就像一个“成长加油站”——年轻人来学育儿经,中年人来聊婚姻哲学,老年人来组“银发读书会”。当家庭成为“学习型组织”,每个成员都能在成长中找到新可能。

  (二)社会治理:从“政府独奏”到“多元合唱”

  过去政府办实事,大多是“财政买单、部门主导”,但“家+书屋”不一样,它是“党政领导、群团推动、社会参与、家家受益”的新模式。书屋里有志愿者、企业合伙人、社区达人,大家各展所长——书店提供场地,教育机构输出课程,心理咨询师免费义诊,家长们分享经验。这种“多方共赢”的机制,让公益不再是“单方面付出”。过去书店靠卖书赚钱,现在通过读书分享会,书卖得更多了,读者黏性也更强了——这就是“公益+市场”的智慧。

  (三)群团改革:从“体制内循环”到“社会化破圈”

  今年是群团改革第十年,“家+书屋”的出现恰逢其时。过去我们总在想:群团工作如何更接地气?如何整合社会资源?现在看,“家+书屋”就是答案。它像一个“连接器”,把体制内的政策资源和体制外的社会力量“拧成一股绳”。就说解读《妈妈的星星》吧,妇联单独做或许影响力有限,但联合出版社、学校、公益组织一起做,就能形成“规模效应”——一场讲座辐射上百人,一本书带动上千个家庭关注自闭症群体,这就是群团改革的“破圈之道”。

  未来展望:让街灯照亮“心灯”,构建有温度的城市

  在数字化时代,我们享受着“一键下单”的便捷,却也面临“心灵无依”的困境。外卖能送到家门口,可“邻里温情”送不到;网课能教知识,可“情感共鸣”教不了。“家+书屋”的终极意义,就是用“线下的烟火气”对冲“线上的疏离感”——在这里,你可以和邻居聊聊育儿烦恼,和书友分享读书心得,甚至只是安静地坐一会儿,感受“有人陪伴”的温暖。

  从家庭生命周期看,它覆盖了全过程:新婚夫妻来参加“亲密关系工作坊”,新手父母学“科学育儿法”,退休老人找“兴趣社群”。这种“滴灌式”服务,就像春雨润物,让每个家庭在不同阶段都能找到“支持系统”。更妙的是,它把“文化”变成了“可触摸的生活”——一场亲子绘本剧,孩子是演员,家长是导演,书屋是舞台,这种“沉浸式”文化体验,比任何说教都更有力量。

  最后,再回到郭沫若的诗:“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今天,我们推动“家+书屋”建设,就是这样的“明星”。愿我们共同努力,让这些“明星”连成星河,照亮每个家庭的门,更照亮这座城市的未来。

  (作者系复旦大学教授、中国家庭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本文为作者在上海市妇联举办的“上海市‘家+书屋’家庭教育新空间为民办实事项目赋能培训班”上的发言稿)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儿童行业十大热门投资是什么 儿... 相信大家都听过这么一句话:女人跟孩子的钱是最好赚的,想想也的确如此,买买买,早已成为她们一种消费习惯...
中国跳水队多组新搭档亮相瞄准金...   新华社北京7月12日电 正在备战2025年游泳世锦赛的中国跳水队12日在北京举行了队内测验,陈芋...
全省“守好红色根脉·班前十分钟... 转自:衢州日报  本报讯(通讯员 王莉 梅杰 王秋月) 7月8日至9日,全省“守好红色根脉·班前十分...
2019中国儿童智能行业十大品... 1月9日,从“2019中国儿童智能产业年会”上获悉,备受瞩目的“中国儿童智能行业十大品牌”在深圳正式...
铁笔刻春秋 墨韵传千年 转自:光明日报    衡水法帖《仲尼梦奠帖》木制拓版。杨雯摄    国家级非遗衡水法帖雕版拓印技艺省...
母婴行业井喷 母婴行业迎来发展... 母婴行业井喷细分行业儿童口腔护理市场达百亿新浪综合2016年1月1日,我国正式实施二胎政策。国家卫计...
英法协调核威慑力量意在何为 转自:光明日报【国际观察】  7月8日至10日,法国总统马克龙对英国进行了为期三天的国事访问,并与英...
民营园区减免租金不含糊 民营园... “我们虽然是民营企业,但在全国共同抗击疫情的关键时期,我们也不能含糊,要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共同抵御疫...
翔安再添一创业园区 福鑫宝舫阳... 福鑫宝舫阳创业园开启招商企业代表们在刚落成的舫阳创业园内参观。记者陈晓青摄厦门网讯(海西晨报记者陈晓...
新兴产业陷入旧困境 新兴产业 ... 光伏行业、生物质能、生物医药、新材料、风电、LED等新兴产业2012年反复上演着生死大戏。从某种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