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梅(安徽岳西)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7月8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提出,要加快构建以托育综合服务中心为枢纽,以托育机构、社区嵌入式托育、幼儿园托班、用人单位办托、家庭托育点等为网络的“1+N”托育服务体系,提供方便可及、价格可接受、质量有保障的普惠托育服务。
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托育服务供给体系建设,但因多方面原因,托育服务供给的数量、质量、价格与群众的需求和期待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下班回家一路小跑赶去接娃,想重返职场却操心“谁来带娃”…… 这些真实的生活场景,恰恰印证了普惠托育服务的迫切性。如今,国家卫健委等七部门发布的《意见》,就像一场及时雨,让千万家庭看到了“托育不再难”的希望。
细读这份《意见》,最打动人的是它契合百姓的需求:到2025年每千人口4.5个托位、新增66万个普惠托位的目标。这不是冷冰冰的数字,而是给双职工家庭的一颗定心丸。更让人期待的是“1+N” 服务体系的提出——以托育综合服务中心为枢纽,串联起社区嵌入式托育、幼儿园托班、单位托育点等多种形式,就像编织一张细密的托育网,让宝宝在家门口、单位旁、幼儿园里都有悉心照护。这种“多点开花”的布局,恰恰回应了家长们“托育服务离家越近越好”的心声。
在社区里“嵌入”托育点,是这份《意见》的点睛之笔。想想看,老旧小区里利用闲置空间改造的托育点,新建设的小区里与住宅同步交付的托育设施,既能让老人散步时顺便接娃,又能让妈妈午休时去看看宝宝,这种“家门口的托育”才是真方便。上海一些社区试点“计时托”服务,家长临时有事可随时送托,按小时收费,这种灵活模式解决了很多家庭的应急需求。而“公建民办”的运营方式,既能发挥政府在场地、安全上的保障作用,又能借助社会力量的灵活性提供多样化服务,可谓一举两得。
当然,要让普惠托育服务落地生根,还得激活多元主体的力量。幼儿园开设托班,把2—3岁宝宝的照护纳入学前教育体系,既利用了现有师资和场地,又让宝宝提前适应集体生活,可谓 “近水楼台先得月”。用人单位办托育更是解了职工的燃眉之急,就像某央企在办公楼里设立的托育点,职工上下班顺路接送,加班时还能随时去看看孩子,这种“上班带娃两不误”的福利,让年轻人更有归属感。
普惠托育服务的推进,不仅是在解决一个育儿难题,更是在为年轻人减负,为社会发展蓄力。期待各地在落实政策时,多些实地调研,少些形式主义,让托育服务真正走进社区、贴近百姓,成为更多家庭的“幸福支点”。
上一篇:无所求,春去秋来 ”是什么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