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贵州日报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李丽 李卓檬
7月3日,在贵州炉碧经济开发区的贵州黔玻永太新材料有限公司光伏玻璃生产车间,公司副总经理王静站在轰鸣运转的生产线旁,难掩兴奋:“电力是工业经济的血脉,向郎Ⅱ回线迁改完成,彻底解决了我们三期项目建设的卡脖子问题。”
作为西南地区重要的光伏玻璃生产基地,该公司项目三期规划建设的2×1800吨/天光伏玻璃生产线,因向郎Ⅱ回线恰好横穿项目地块,成为阻碍三期建设的障碍。
为保障项目按期建设投产,需对该段线路进行迁改。去年10月迁改工程进场施工,今年6月19日通电投运。
“迁改工程当时面临立项审批、资金筹措、征地拆迁、复杂调度以及施工协调等多重考验。”炉碧经开区管委会副主任谢贺前告诉记者。
“工程启动之初,我们办公室的灯经常亮到深夜。”谢贺前回忆,黔东南州委、州政府和凯里市委、市政府第一时间成立专班,安排专项资金,定期调度项目推进情况,及时协调解决各类问题。在炉山镇,工作人员挨家挨户走访,耐心给村民解释:“线路迁改后,大企业就能安心落户,以后家门口就能找到好工作。”在反复沟通下,村民最终签署了补偿协议。
这条“电力动脉”的成功投运,为黔玻永太光伏玻璃项目、海生玻璃综合楼及玻璃深加工项目两大重点产业项目的顺利建设扫清了障碍,为做强百亿级园区打下坚实基础。
“有了稳定的电力保障,项目就能快速推进,为公司在西南地区硅基材料产业中占据重要地位打下基础。”王静说。
在海生玻璃深加工项目现场,技术人员正调试进口设备,“有了电力保障,这些‘吃电’的设备就能满负荷运转。”贵州海生玻璃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贵军说。
“我们将打造更优质的营商环境,吸引更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入驻,把炉碧经开区建成西南地区硅基材料产业高地。”谢贺前站在新落成的变电站前,望着远处连片的企业这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