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贵州日报
抗战时期,驻扎在旧州机场的某战斗侦察中队人员与战机合影。(黄平县融媒体中心供图)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黄若佩
黄平旧州机场简介:
黄平旧州机场位于黔东南州黄平县旧州镇郊1公里处,占地2平方公里。机场旧址原东西长约2200米、南北约830米,正跑道1900米、副跑道1700米。停机坪长700米、宽40米,建有停机圈13座,飞机堡10个,飞机场弹药库(位于东坡飞云崖)12间。
旧州机场于1939年开始勘测,至1945年3月竣工,属当时建于贵州的大型军事设施,被定位为“西南中心机场”之一,在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这场伟大胜利的重要历史见证。
黄平县原史志办主任潘世仁:
10万余人修建的对日作战前沿基地
7月9日,黄平旧州机场的跑道上,螺旋桨轰鸣声里,一架架两座固定翼飞机载着游客腾空而起。脚下,跑道向远方延伸,将人的思绪拉回到80年前。那时,从这里起飞的,是一架架肩负抗战使命的战机。
1939年秋,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日军企图打通豫湘桂交通线。“当时,芷江、桂林等前沿机场或沦陷或处于敌机威胁之下。为稳固重庆后方、阻断日军攻势,亟须在西南腹地新建秘密机场。”潘世仁介绍,旧州机场东西狭长,跑道与旧州河道平行,从高空俯瞰,容易视跑道为河床,隐蔽效果好;机场北面的农田、村舍、树木等景物作掩护,飞机库也不易被发现,成为修建秘密军用机场的理想之所,肩负起巩固后防、策应湘桂前线作战的重任,直至抗战胜利都未被日军发现。
1941年,旧州机场正式动工,一场浩大的工程拉开帷幕。黄平县党史研究室编修的《旧州历史文化故事》记载,旧州机场的建设先后投入黄平、余庆、施秉、镇远、三穗、岑巩、剑河、台拱(今台江)、炉山(今凯里)、丹寨、雷山、麻江、平越(今福泉)、瓮安、石阡、思南16个县的民众10万余人。
据亲历者杨必忠的回忆稿记载,当时建设作业条件艰苦,挖土、运土、滚压等繁重劳动都全靠人力。为了压实跑道,民工们用四根粗麻绳捆住八九吨重的石磙,八十人一组,拼尽全力才能拉动。
“因抗战需要,旧州机场尚未完全竣工就投入使用。”潘世仁介绍,最初旧州机场仅作为战机往来湖南芷江机场的临时加油站,从清镇起飞前往湖南、广西前线作战的飞机在此加油,返航飞机也在此补充弹药、加油或维修。有时芷江机场的飞机多了,也疏散来这里隐蔽。
随着战火逼近,衡阳、芷江机场相继失陷,旧州机场从原来的丙级站扩升为甲级站,从后方补给跃升为直接参与对日作战的前沿基地。
“特别是在1945年的湘西会战与桂柳战役中,旧州机场提供了重要的空中支援,为这两场重大胜仗作出了直接贡献。”潘世仁介绍,从1943年秋起到1945年春末,旧州机场的中美空军与日本空军作战数十次,击毁击伤日机120余架,并多次成功地轰炸了日军地面部队。
旧州机场在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进一步粉碎了日本侵略者的战略计划,为战争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潘世仁说:“旧州机场凝聚着广大劳动人民的血泪和汗水,是贵州人民共赴国难,为抗击侵略不惜舍身为国的具体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