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劳动午报
在东亚杯首轮比赛中,中国女足在最后时刻被韩国队的池笑然打进一记精彩的世界波,最终遭遇“绝平”。虽然平局的结果令人遗憾,但也暴露出中国女足目前存在的问题。
本届东亚杯是中国女足新帅米利西奇上任后的首次大赛亮相。尽管此前球队已经打了不少友谊赛,但这次比赛才是对新教练战术理念的真正考验。澳大利亚籍主帅米利西奇给球队带来了不少变化,其中最明显的是球队的攻击性增强。本场比赛,中国女足排出了一套介于442和424之间的进攻阵型:锋线上是一高一快的组合邵子钦和金坤,而两个边前卫则是技术型的王霜和张馨。这种攻击型阵容的安排,充分体现了米利西奇的进攻思路。
比赛开场不久,中国女足就凭借姚伟的一记世界波取得领先,一度让人觉得对手韩国女足实力较弱。然而,历史数据显示,在此前6次交锋中,中国女足虽然保持不败,但最近两次对阵韩国队的比赛都以1∶1战平收场,且都是在落后的情况下扳平比分。领先后的中国女足似乎有些保守,进攻节奏放缓,被韩国队在上半场后半段形成围攻之势,并在半场结束前扳平比分。
下半场,米利西奇进行调整,将锋线球员王妍雯安排到后腰位置,这一变阵一度收到奇效。身材高大且控球能力出色的王妍雯在中场的覆盖面积很大,有效拦截了韩国队的转换进攻。中国女足的个人能力和身体优势逐渐显现,第二个进球就是最好的证明:陈巧珠的世界级传中,姚伟的精准摆渡,以及高中锋邵子钦的头球破门,充分展现了中国女足在身体和技术上的优势。然而,尽管中国女足在个人能力和身体条件上优于韩国队,但球队尚未形成一套成熟的战术体系,尤其是在进攻端的精妙配合和前场球员的高快优势未能充分发挥。相比之下,韩国队虽然球员个体能力稍逊,但团队配合更为熟练。
中国女足要想在亚洲乃至世界舞台上取得更大进步,必须提升整体作战能力。目前,球队过于依赖个人能力的单打独斗,在亚洲区或许还能占据一定优势,但如果面对世界强队,这种模式将难以奏效。球队的战术打磨需要教练组更加精心的设计和执行。
东亚杯的首轮比赛虽然以平局收场,但中国女足在比赛中展现出的潜力和问题都值得认真总结。未来,球队需要在战术体系、团队配合和个人能力之间找到更好的平衡,才能在国际赛场上走得更远。
□本报记者 段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