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守护的是千万人的回家路”
创始人
2025-07-10 06:17:25
0

转自:辽宁日报

张如意对手中的机车模型爱不释手。

张如意每天需要围着机车爬上爬下排查电路故障。

本报记者 王荣琦 文并摄

在我国广袤的大地上,铁路如一条条钢铁巨龙,在城市和乡村间纵横驰骋。在这些钢铁巨龙的背后,有一群默默奉献的守护者,确保着每一列机车的安全运行。张如意,便是这群守护者中的佼佼者,被大家亲切地称为“机车神医”。

张如意是中车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的一名机车电工,从事机车调试工作20余年,他参与“和谐号”“复兴号”所有机车首发车型的调试,承担了中老铁路“澜沧号”动车组、“复兴号”高原双源动力集中动车组等调试任务。他凭借高超技艺,在总长超5000米的电气线路上迅速诊断、排除故障,保持着上千台机车调试“零缺陷”的纪录,为中国机车驶向世界保驾护航。

在挽救生命的战场上,医生是生命的守护者,他们手持听诊器、手术刀,凭借精湛医术为患者驱散病痛的阴霾,让生命重新绽放光彩。在铁路机务段,张如意同样是一名非凡的“医师”,他面对的不是血肉之躯的病人,而是钢铁铸就的庞然大物——机车。

他每日穿梭在机车的“五脏六腑”之间,手中的万用表如同医生手中的“柳叶刀”,精准地探寻着每一处可能存在的“病灶”。每一次仔细检查,都像是医生在为病人做全面体检;每一次成功修复故障,都如同医生妙手回春,让机车高效安全地奔向万里征途。

张如意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大国工匠、全国技术能手、中央企业技术能手、辽宁工匠等众多殊荣,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前不久,张如意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为此,记者走进中车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探寻那些他与机车相伴、用匠心铸就梦想的动人故事。

初露锋芒

清晨,在中车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宽敞明亮、科技感十足的现代化调试车间里,机器的嗡鸣与偶尔传来的指令声交织在一起,一种紧张有序的工作氛围扑面而来。

巨大的吊车在头顶缓缓移动,将各种零部件精准地吊运到指定位置,车间中央,一台崭新的新能源机车车头宛如一头蓄势待发的钢铁巨兽,散发着神秘而强大的气息。

在这台新能源机车车头旁,身着米白色工装的张如意正全神贯注地工作。他微微俯身,身体前倾,紧盯着机车那复杂的仪表盘,双手灵动地轻触着车头内的电路板,指尖在密密麻麻的电子元件间游走。

张如意的眼神如鹰隼般锐利,紧紧盯着仪表盘上闪烁的指示灯和跳动的数据,不放过任何一个细微的变化。突然,他的眼神微微一凝,手指停在了一个小小的电子元件上。

“这里好像有点问题。”他轻声地说。团队成员立刻围了过来,张如意熟练地拿起工具,小心翼翼地拆开元件的外壳,仔细检查着内部的电路。

他的眉头时而紧皱,时而舒展,经过一番紧张细致的调试,张如意终于露出欣慰的笑容。他直起身子,拍了拍机车车头,“好了,应该没问题了。”

调试结束后,张如意拿起随身带的记事本,一边记录,一边口中念念有词:“故障现象:某指示灯闪烁异常;排查过程:检查线路连接,发现某处接触不良;解决方案:重新连接线路并加固……”他的字迹工整清晰,每一个字都凝聚着他对工作的认真和负责。

“20多年了,我和这些家伙已经处成老朋友了,它们的疑难杂症,我都门儿清。”张如意笑着说,眼神中透露出对机车的深厚感情。

张如意是家中独子。父亲张龙成回忆起儿子的童年,满是笑意:“这孩子从小就喜欢火车,小火车是他最爱的玩具。”那时,他甚至立下豪言壮语:“爸爸,我长大了要去造火车。”住在火车站旁,火车的汽笛声成了张如意童年的背景音乐,他最喜欢站在天桥上,看着一列列火车呼啸而过。

2000年,18岁的张如意从大连机车技校毕业,怀揣着对机车的痴迷,踏入了中车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的大门,圆了自己的少年梦。当面对真正的火车头时,张如意才意识到,这和他小时候拆卸的火车玩具简直有天壤之别。一台机车,上万个零部件,电气系统复杂得如同精密的“人体神经网络”,数万条电路在不足1平方米的电路板上“盘根错节”,任何一个细微差错都可能导致整体“瘫痪”。

“第一次独立调试时,我连图纸上的符号都认不全。”张如意回忆起那段时光,脸上露出了一丝羞涩的笑容。为了成为合格的机车调试人员,他从车体、转向架、柴油机到电气柜、微机,逐个系统、逐个部件去熟悉;从接线、测量到故障诊断,每个步骤、每个手法都认真学。

白天跟着师傅爬机车、记参数,拼命吸收着师傅传授的知识和经验。夜晚,当别人都已进入梦乡,张如意还在宿舍挑灯翻阅资料,眼睛紧紧盯着书本上的每一个字,仿佛要把它们都刻进脑海里。连吃饭时,他都盯着笔记本上的电路图,嘴里念念有词。

张如意性格内向,不爱打球、看电影,业余时间不是在车间加班,就是在家研读专业书籍。师傅宗晓飞这样评价他:“这孩子刚进厂时话少、挺好学、干活儿踏实,是个搞技术的好苗子!”

2003年,公司承接和谐D3系列首台机车调试任务,面对国际顶尖技术,张如意深知这是一次挑战,更是一次机遇。他连续3个月泡在车间里,将3000页设计图纸逐页拆解,每一页都认真研究,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他把研究心得和发现的问题整理成12本笔记,那密密麻麻的字迹,记录着他无数个日夜的努力与付出。

在一次深夜调试中,大家都已疲惫不堪,张如意依然保持着高度的专注,他敏锐地发现风笛电磁阀存在设计缺陷,这个发现让所有人都为之一振。他立刻提出改进方案,经过反复试验和验证,最终成功实施。改进后,机车故障率下降了70%,这一成果让张如意在行业内声名鹊起,他也从一名“学徒”蜕变为“技术尖兵”。

妙手回春

“现在如意可是调试首台机车的‘老江湖’!”提起张如意,车间老师傅们无不竖起大拇指。每一台新机车上线,必得经他“望闻问切”,缺了他这关键一环,仿佛就难以安心让机车踏上万里征途。

“可别捧我!”张如意笑着摆手。

“当年头回摸HXD3B,我也是心慌得直敲鼓啊!”

2008年,首台HXD3B型电力机车的调试重担骤然压在他的肩头,而当时,核心技术还被国外专家牢牢攥在手中。

“凭啥我们学不会!”他心底一股倔强劲儿直往上冲。那段时间,各种图纸铺满了饭桌,深夜的灯光成为他最忠实的伙伴。他硬是把自己逼成了国内首位驯服微机检测技术的人。徒弟刘国辉至今记得他当年的眼神:“那不是学,是硬啃,啃不动就用命去磨!”

每一次调试都如同无声战场。张如意紧盯屏幕,突然,网流信号如一群受惊的烈马开始疯狂跳动。

“不好!”他心头一紧。整个团队瞬间绷紧神经,数据流在屏幕上飞速滚动,无数可能性在脑海中激烈碰撞。经过一夜无眠的反复测试,故障终于被锁定,当信号最终驯服地回归平稳曲线,张如意靠在冰冷的车体上,疲惫与巨大的满足感交织翻涌——仿佛亲手驯服了一个桀骜不驯的生命。

2018年,首台复兴号160公里动车调试,狭小的车厢成了师徒二人临时的“家”。连续五天五夜,他们蜷缩在精密仪器之间检测,饿了撕开泡面袋,蹲在地上匆匆吃几口。

刘国辉看着师傅深陷的眼窝,忍不住心疼:“师傅,您不累啊?还是歇歇吧。”张如意咽下干硬的面条,声音沙哑却坚定:“累是累,但咱们的累有价值啊,坚持住!”最终,30多项改进方案从这狭小空间诞生,调试效率惊人地提升了35%。

“唐山那次,是最紧张、最悬的一次!”张如意的声音陡然收紧。2023年除夕前,一台动车在唐山调试中莫名“趴窝”,众人束手无策两天两夜。张如意被急电召去。列车上,他紧握那本翻烂的笔记本,飞速推演着所有可能出现的故障。

抵达现场,他从晚上8点开始,在庞杂的线索中抽丝剥茧。笔记本上的推测被一项项划去。终于,凌晨的寒气中,他精准锁定了一枚空调机组插头上作祟的细小铜针!他高高举起这个“元凶”,向疲惫的同伴们喊道:“逮住了!看!这就是跟咱们捉迷藏的‘坏蛋’!”当那台机车最终轰鸣着驶向远方,站台上归家旅客的身影汇成温暖的河流。张如意望着车窗外掠过的万家灯火,对身边的徒弟们轻声说:“咱们手里调校的,哪只是一台机车?是千万人回家的路,是除夕夜亮堂的团圆灯啊!”

挑战从未停歇。2021年,“绿巨人”复兴号高原动车组研制任务下达,张如意带队踏入技术“无人区”。在世界屋脊稀薄的空气里,“内燃+电力”双动力模式这一全球首创的技术如同在刀尖上跳舞。他连续24小时“钉”在现场,自制调试工具,优化参数,确保每一颗高原上的“心脏”都澎湃有力。

同年,“澜沧号”动车组在中老铁路蓄势待发。张如意带领团队短时间内吃透设计,梳理逻辑,他亲手揪出并解决了30余项设计与整改难题,成功突破十多项关键技术壁垒。当“澜沧号”如一道银色闪电驰骋在东南亚的青山绿水间,张如意和团队的“金手指”,让“中国制造”的光芒沿着“一带一路”璀璨延伸。

响应国家“双碳”的号召,新能源机车的调试任务接踵而至。张如意依旧冲锋在前,以深厚的经验为新型机车的性能注入强劲动力。

他抚摸着崭新的车体,眼中跳动着熟悉的火焰:“经验这雪球,越滚越大!现在任务一到手,我这心里头就烧起火来,就盼着——立刻大干一场!”

薪火相传

在机车调试领域深耕多年,岁月在张如意的脸上刻下了深深浅浅的皱纹,也沉淀出他对技术传承的坚定信念。随着工作经验的积累,他心中渐渐萌生出一个强烈的念头——要将自己掌握的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身边的年轻人。

在公司的大力支持下,“张如意劳模创新工作室”应运而生。宽敞明亮的工作室布置得井井有条,墙上挂满了机车调试的流程图和荣誉证书,书架上摆满了各类专业书籍和资料、各种实训机器。这间工作室,成了张如意培育人才的摇篮。

“调试间里没小事儿,一颗螺丝钉松了,可能就是千里之外的险情。”张如意总是叮嘱着徒弟们。他带徒从无保留,从机车电力系统的宏大脉络,到插头上每根细如发丝的铜针功能,倾囊相授源于他自己初入行时面对故障束手无策的灼心记忆。

为了让艰涩理论落地生根,他化身“技术魔术师”。PPT动画里,抽象电流化作奔涌的蓝色河流;白板上的原理图,被描画成枝干分明的“机车神经树”;最让徒弟们兴奋的是,跟着他钻进车底实战。徒弟宋邑玮清晰记得第一次跟他排查故障:“他手电光一指,‘看这儿,线束摩擦的痕迹就是隐患!’这话我一辈子忘不了。”

张如意的办公室抽屉里,装满了已经发旧泛黄的各种笔记。这些笔记,纸张已经有些发脆,字迹也有些模糊,但每一页都密密麻麻地写满了他的经验总结。

这些笔记,也是徒弟们眼中的“宝典”。徒弟们遇到难题时,总会到他的办公室翻找这些笔记。有一次,徒弟刘国辉在调试一台新型机车时遇到了难题,他翻开张如意的笔记,突然眼前一亮,兴奋地喊道:“找到了!师傅以前也遇到过类似的问题,按照这个思路,我应该能解决!”

“师傅总说,咱手里攥着的是人命关天的安全。”刘国辉如今已是独当一面的技术骨干,提起师傅的严苛依旧感慨。

多年耕耘,张如意的“人才苗圃”已蔚然成林。40名徒弟如星火燎原,其中5人成长为高级技师,12人成为技师,成为公司技术版图的中坚力量。他们不仅是技艺的传承者,更是创新火种的播撒者。在张如意带领下,工作室化身技术攻坚的“先锋营”:聚焦数字化浪潮,他们为传统机车装上“智慧大脑”;瞄准“新质生产力”,团队成功开展多项重点车型的创新研究与应用,形成了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项目成果,荣获专利40项、取得科技成果69项、发表论文30篇、提炼先进操作法10项,培养出6名中国中车核心高技能人才。

采访结束,夕阳的余晖洒在厂区的轨道上,泛起层层金色的光。张如意站在他调试过的机车旁,身影被拉得修长。

他望着机车,眼神中满是眷恋与期待。这平凡的岗位,因他的热爱与坚守变得熠熠生辉。他的故事,如机车轰鸣般,在时光长河中久久回荡,激励着更多人在平凡中创造非凡,向着梦想全力奔跑!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小学二年级写话《我》 小学二年级写话《我》金秋时节,爸爸和妈妈带我来到了水乡,我看到了美丽的烟波。荷塘的芦 苇长起来了,雪...
小魔女DOREMI中谁喜欢DO... 小魔女DOREMI中谁喜欢DOREMI?FLAT4的阿晓 DOREMI的同学小竹哲也 还有一众女主角...
今晚国足对战日本,国足谁能踢进... 转自:青蕉视频 【今晚国足对战日本,#国足谁能踢进第一颗...
暑假福利!China Dail... China Daily精读计划China Daily精读计划是由China Daily官方权威出品的...
肖波,张家界好人 7月7日,张家界光大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亚太市场部负责人受境外游客委托,将一面绣有“戎装虽卸志犹在,生...
文博、潮玩、夜游……四川创新文... 转自:北京日报客户端新华社成都7月12日电夜幕初降,在成都东门码头等待登船夜游锦江的游客排起长队。江...
转变态度?鲁比奥否认美国施压日... 【环球网报道】路透社报道称,尽管日本首相石破茂日前表态称,日本需要在关键领域摆脱对美国的依赖,美国国...
狗狗瘸腿的原因 狗狗瘸腿的原因可能是缺钙,给狗狗吃些钙片,多晒晒太阳试试可能是缺钙引起的啦!狗多出去跑跑运动,晒晒太...
骗21人324万后骗子自首 2... 【#骗21人324万后骗子自首# #21人陷入学骗局被骗324万#】眼下正值招生季,有不法分子宣称“...
皖能电力、泰尔重工相关公司新增... (转自:快查一企业中标了)快查APP显示,皖能电力、泰尔重工相关公司安徽马鞍山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