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雍雪娇
6月26日,中国疾控中心发布《全国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哨点监测情况(2025年第25周)》,自第17周开始,肠道病毒在哨点医院门急诊流感样病例呼吸道样本检测阳性率连续8周上升,第25周数据显示,肠道病毒已成为仅次于新冠病毒的病例类型,在哨点医院门急诊流感样病例中排名第二。肠道健康问题不容忽视,其中结直肠癌正在悄悄侵入我们的生活。数据显示,早发性结直肠癌的发病率正在激增。由于症状隐匿、确诊较晚,他们的5年生存率较老年患者要低10%~15%。
年轻人为何中招
导致年轻人肠癌风险升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与饮食和生活方式的剧变相关。高脂低纤饮食的普及,如外卖、烧烤、加工肉等摄入增加而膳食纤维不足,容易导致肠道菌群失衡。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也显著增加风险。同时,肥胖与代谢综合征的影响也不可忽视。
长期熬夜、压力大会引发肠道慢性炎症,加速息肉癌变的进程。喝酒与吸烟也会给肠道带来不小的危害。此外,遗传与基因突变是部分年轻患者的重要病因。
30岁后必做的6件事
首先从饮食调整入手,建议少吃“三红”:红肉、加工肉以及高糖食品;同时多吃“三高”:高纤维食物、高益生菌食物以及高抗氧化食物。
运动与体重管理同样关键。每天快走30分钟或每周进行150分钟的中高强度运动,可降低30%的肠癌风险。腰围应控制在:男性<90cm,女性<85cm。
戒烟限酒是必须的。吸烟者患肠癌风险是非吸烟者的1.5倍。建议男性每日酒精摄入量≤25g(约1瓶啤酒),女性≤15g。
筛查关口前移对于早期发现也至关重要。高危人群(符合以下任一项)应提前筛查:有肠癌家族史;本人患有炎症性肠病;长期存在腹痛、便血或排便习惯改变。建议普通人群自40岁起每5~10年进行一次筛查,高危人群可提前筛查并缩短间隔时间。
关注早期信号同样重要。肠癌早期症状隐匿,需警惕以下表现:便血、排便习惯改变、大便性状异常、不明原因体重下降和贫血。还有低热、持续性腹部隐痛或绞痛以及贫血与消瘦。对于有家族史者,建议进行基因检测与遗传咨询,检测如MMR/MSI、APC等基因;若携带突变基因,需从20岁起每年进行肠镜监测。
早筛与干预的“双重保险”
有研究显示,推行肠镜筛查后,50岁以下人群的肠癌死亡率下降了51%。杭州的试点项目也显示,粪便DNA检测使早癌检出率提升了3倍。通过肠镜下切除腺瘤性息肉,可以降低76%-90%的肠癌风险。
结直肠癌是“可防可治”的癌症,提升健康意识至关重要,需要从多方面入手。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和定期筛查,可有效降低发病风险。早期发现是提高生存率的关键,若出现疑似症状或属于高危人群,建议尽快就医并完善肠镜检查,拒绝“我还年轻”的侥幸心理。
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中医科 董江川
这篇科普文章结构清晰,数据翔实,结合国内外研究,深入浅出地分析了早发肠癌年轻化的诱因及预防措施。内容涵盖饮食、运动、筛查等多个方面,实用性强,对公众健康意识提升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