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59届会议通过“发展对享有所有人权的贡献”决议,这项决议由中国主提,42国参加共提,推动联合国人权事业往前又迈了一步。欧盟、俄罗斯、巴西等多国纷纷向中国表达祝贺,国际社会对中国担当集体点赞。就在不久前,外媒报道称,外国商船在过航霍尔木兹海峡时会悬挂中国国旗,这被很多人解读为“地缘冲突下,对中国和平使者角色的信任”。正如国防部发言人8日所说:“公道自在人心。”中国做对了什么,我们可以自信地交给世界评说。
为什么“中国国旗”在中东乱局中被视为一张“安全通行证”?因为中国给中东民众留下的是为和平发声奔走的正义形象,这在推动沙伊和解、巴勒斯坦内部和解等事件中均得到验证。从更宏观的层面看,中国长期是国际社会中的稳定、积极、进步力量。拿中国在人权理事会的表现来说,主提“消除不平等背景下促进和保护经社文权利”等决议,发起“人工智能促进无障碍建设”等发言,为全球人权治理发挥着建设性作用,不断刷高人们对中国的“印象分”。
这种成就的取得不是偶然的,因为信任的积累来自带着温度的实践。将老百姓对更美好生活的追求作为发展的根本动力,用不断解决问题的方式来实现发展,这一根本性思路决定了,中国将注定是一个坚持原则、和平友善的大国。如今,中国是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共建“一带一路”已然成为造福各国、惠及世界的“幸福路”……人们很清楚,和中国合作,不搞意识形态划线,不附带政治条件,很快能达成实际进展。最近,一项由AtlasIntel和彭博社发布的民调显示,拉美前六大经济体民众对华好感度进一步上升,这正是因为对华贸易使拉方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受益感。因此,中国的“好口碑”只会越来越响亮、也越来越扎实。
“看好中国”“相信中国”的更深层含义,是国际社会认识到中国颠覆了“强权即公理”的西方叙事,实现了和平崛起。今天的中国越来越将自己的发展事业,与推动全人类共同福祉融为一体。世界从中感受到的,是在平等、尊重中共享发展的温度。在7月9日“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首场新闻发布会上,“每年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保持在30%左右”“减少了11亿吨二氧化碳排放量”“连续15年稳坐全球制造业‘头把交椅’”等一系列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有力证明了这一点。
“只要是对全人类有益的事情,中国就应该义不容辞地做,并且做好。”这是中国的自我定位,也是对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今年是联合国成立80周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也已经走过了近54载春秋。如果说54年前是一场世界正义力量的胜利,那54年来,中国从未辜负这份期待,肩负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责任担当,和世界上爱好和平的正义力量共同努力,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这也是中国方案能在联合国获得经久不息掌声的原因。面对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的时代逆流,中国也始终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站在历史正确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一边、站在绝大多数国家的共同利益一边,担纲世界可以信赖的“稳定锚”。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安格斯·迪顿此前曾表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个伟大计划,我非常希望能够实现。中国为实现这个目标所做的努力令人钦佩。”这种声音在今天有着广泛的代表性。它不仅是对中国的赞赏,也折射出当今世界希望和平与发展的愿望。无论是霍尔木兹海峡上商船悬挂的五星红旗,还是亚丁湾护航编队的犁浪前行、维和部队的坚定身影、多边场合中的坚定发声……中国负责任、敢担当、可信赖的大国形象越来越受欢迎。世界有理由相信,中国能够继续担当好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本文系环球时报社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