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铜陵义安区西联镇兴桥村的杨坦孙自然村,一座青瓦灰墙的小屋静静伫立,看似普通,却承载着一段波澜壮阔、可歌可泣的革命历史。这里,便是铜陵敌后交通站旧址展馆,在战火纷飞的岁月里,它作为秘密交通联络站,与当地群众携手,书写了众多令人动容的斗争篇章。
农家小院里的情报站
因独特的地理位置,在抗日战争及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这个不起眼的小村落,一跃成为连接江南江北的关键交通要道。杨坦孙村,距离犁桥日军据点不到一公里,距汀州日军据点两到三公里,而离东西湖和西西湖芦苇荡不足500 米。如此特殊的区位,使其既能便于刺探敌人情报,又利于我方人员转移、隐蔽,自然而然地成为新四军往返江北无为的一条主要交通线。
作为敌后联络站的这间小屋是当地村民孙太然的家。1938 年,日寇无情地践踏铜陵,山河破碎,百姓蒙难。在此民族危亡之际,孙太然毅然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凭借突出的表现,于1935年5月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同年上半年,中共铜陵县委敏锐地察觉到杨坦孙村的战略价值,决定在孙太然家设立情报交通站,并委以他站长重任。在孙太然的积极带动下,他的哥哥、妹妹和母亲深受感召,全家 6 口人义无反顾地投身革命,就此,抗日工作在这个普通的农家小院里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这间小屋承担着传递文件、情报以及接待皖南特委和敌前敌后县委同志开展工作的重任。
战火中的英雄群像
由于来往人员频繁,这间小屋自然引起了敌人的警觉,时常遭受扫荡。为了顺利完成组织交付的各项艰巨任务,孙太然的母亲在家中设计一套 “上天、入地、遮眼法”来应对敌军。所谓 “上天”,是在阁楼精心伪装,堆放各类农具、杂物,看似杂乱无章,实则暗藏可供人员藏身的空间;“下地” 则是在地下深挖地洞,以备紧急时刻隐蔽;“遮眼法” 更为巧妙,在房间中间修筑夹墙,一旦有危险,人员可迅速钻进夹墙,巧妙躲过敌人的搜捕与扫荡。
与此同时,孙太然凭借出色的领导才能,先后担任犁桥乡乡长、二区副区长、代理区长等重要职务,成为铜陵敌后抗日游击队的核心领导人之一。在他的带领下,游击队沉重打击日军的嚣张气焰,坚决铲除为虎作伥的汉奸,威名远扬,令敌人闻风丧胆。1942年秋,孙太然在执行任务途中,不幸被日军便衣特务和汉奸发现,被押送到犁桥伪据点,后转至日军据点的地牢。敌人动用皮鞭抽打、老虎凳、踩杆等各种酷刑,将他折磨得奄奄一息。即便如此,孙太然始终坚守信仰,宁死不屈,最终壮烈牺牲,用生命诠释了共产党人的钢铁意志和崇高气节。
在那艰苦卓绝的战争年代,杨坦孙村交通站不仅在传递情报、护送人员等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还成为凝聚群众力量的坚实堡垒。如今,硝烟早已散去,杨坦孙村的那座小屋依然静静矗立,见证着那段血与火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