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三小时打磨一双筷子、在麦田中随音乐律动、于夜色下奔跑赢大鹅……夏日炎炎,不少人选择逃离钢筋水泥的城市,奔赴田园解压充电。
不再追求“特种兵式”打卡,他们在自然中获得松弛与心灵的治愈。一场场“去班味”的沉浸式乡村体验,正在重塑京郊的假日生活方式。
年轻人在手作坊做木工,享受“慢生活”。受访者 供图孩子们在麦田晚风音乐Party上边听歌边玩。王平镇 供图荧光夜跑活动现场很热闹。柳庄户村 供图亲手做木工
在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用双手打磨一件属于自己的木工作品,是什么感受?在昌平区辛庄村的创客街,“礼物手作坊”就是一个能够让游客体验木工制作的好去处。
走进店内,墙上整齐挂着一排排工具,有锯子、锤子、螺丝刀、锉刀等等,各式各样,而且同一种工具还细分为大大小小多种型号,光是看就十分过瘾。手作坊内,几张木桌子依次排开,这是手工操作的工作台,大人带着孩子、结伴出行的年轻人都在这里做手工,气氛和谐又融洽。
“我和朋友一起制作了一个装饰用的木牌,先裁好合适的木板,再用毛笔写好字,然后电动打磨,将字体一笔一画打磨出来,最后再用丙烯颜料涂满就做好了。自己动手制作的手工木牌,既好看又有意义。”从朝阳区特意赶来的杨昕说,“别看就是块简单的木牌,全程做下来挺累的。但是制作的过程很有意思,好玩儿又解压。我和朋友后来都慢慢沉浸其中,静下心来打磨作品,一下午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压力和烦恼也都跟着不见了。”
“我们做这个工作室的初衷,就是想吸引更多人来参与和体验生活。”这家手作坊由夏宜室、郭啸石共同创建。夏宜室告诉记者,这里最简单的一双筷子制作,也至少需要3个小时。都市白领都有工作生活的压力,到这里参与木工,磨着磨着、做着做着就安静了,压力也就消解了。对于父母来说,与孩子一起进行木工体验,其实也是一种高质量的陪伴,美好的亲子时光,有利于孩子们的健康成长。
在号称“京郊小大理”的辛庄,心灵的疗愈方式不只有木工手作,一杯咖啡也能喝出善意与暖心。走进创客街边的彩虹天使咖啡屋,这里的店员都是听力障碍人士,香气扑鼻的咖啡和手工制作的甜点都是由他们制作而成的。客人们进店点餐,通过手势与店员交流,咖啡制作好送过来时,他们还会给客人送上一个甜蜜的微笑。虽不言语,但彼此都明白对方的意思,无声之间,体会到的是人与人之间最直接的善与爱。
“我喜欢来这家咖啡厅,边喝咖啡边写小说。这里环境比较安静,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很融洽,能够激发我的创作灵感。我也可以通过写作获得内心的宁静,得到一种心灵的治愈。”市民孙威说。
到了日落时分,辛庄村还有心灵疗愈的下半场——每周六傍晚举行的乡村落日音乐会。舞台上,爵士、民谣、电子音乐、80后主题音乐等依次上演,还能听到众多耳熟能详的经典歌曲,人们或放声歌唱,或纵情舞蹈,尽情释放压力。
“作为一个平时经常加班,经常疲惫到睁不开眼的打工人,没有什么比周末到辛庄听音乐、呼吸新鲜空气更解压、治愈的方式了。”上班族陈妍说。
麦田里K歌
葛女士家住石景山区八大处附近,周末常去门头沟的郊野游玩。入夏以来,她添了个新去处——王平镇韭园村。上周六下午两点多,她和家人早早抵达韭园村,去赶一周一次的“麦田晚风音乐Party”。
韭园村因酱菜而闻名,为什么办起麦田音乐会呢?原来,永定河流过“家门”,韭园沟域出口处一侧河岸形成了平地。在推进“诗画乡村”建设过程中,这处河岸平地种上了数十亩小麦,6月中旬,小麦成熟时,河岸一片金黄。
“村里的民宿主拍了照,发到社交媒体上挺火,很多人趁着休息就来看麦田了。”王平镇镇长刘成杰说。他发现,人们驱车而来,不只为拍照打卡。有些带了帐篷、拿了小凳,只求在麦田边看夕阳、享清风。一问才知道,远客为的是疗愈,寻的是松弛感。葛女士就是那时开始奔赴韭园的。
“发呆、冥想,什么也不干,吹风就很舒服,让自己慢下来。”
她笑称,前几次,她都是把孩子交给丈夫,把手机调成静音,到这里待上两小时。直到两周前,她发现麦田对面空地上摆了座椅,易拉宝上写着“麦田晚风音乐Party”,才“误打误撞”碰上了麦田音乐会。
晚风吹拂,歌手拿起麦克风,游客们或撸串举杯,或席地幕天,旋律与麦浪、风声编织成独特的山野交响曲。不一会儿,主持人上台报幕,一位观众随即登台,赢得台下的欢呼与掌声。
“观众也可以唱呀?”葛女士心中惊讶。随着越来越多的观众献唱,她也情不自禁地跟着哼唱起来。
转眼几个小时过去了,葛女士一看手机,才发现当天的疗愈“超时”了。
临走时,她专门留了现场负责人吕志富的微信,嘱咐他再有音乐会一定要告知。
“这比自己放空更有意思,没有专业歌手的距离,大家想唱就唱。内向的人也可以边听歌边赏景,互不干扰。”葛女士说。
第二次参加“麦田晚风音乐Party”,葛女士拉上了家人,经过与主办方沟通,她还专门准备了弹古筝用的“指甲”,准备在音乐会上露一手。
听说妈妈要展示才艺,两个孩子非常期待,吵着说:“我们也要上台唱歌。”
音乐会吸引的人越来越多,上台演唱、演奏的人中,学生和孩子也多起来。葛女士的古筝节目安排在了最后一个,她早早绑好“指甲”,复习着旋律。
可没过一会儿,几位小学生上台共同演奏古筝,葛女士边听边慢慢卸下“指甲”。当晚,她并没有弹奏,而是鼓励两个孩子上台,唱了一首儿歌。
“我专门学过古筝,怕上台弹奏影响几位小朋友的积极性。听他们演奏,比我自己上去弹还开心。”葛女士说。
如今,每周六晚上六点,“麦田晚风音乐Party”会准时在韭园村口开始。来自四面八方的客人共赴一处,尽情享受这份难得的温情。
“‘麦田晚风音乐Party’是王平镇今年消夏的主打文化活动,大家听完音乐可以住民宿、品美食,在绿水青山间开启一次微度假,让压力充分释放。”刘成杰说。
夜跑赢大鹅
夕阳的柔光褪去,星星和月亮爬上天空。今年端午假期首日,顺义龙湾屯镇柳庄户村格外热闹。一场“荧光夜跑点亮乡村”活动在夜色中拉开帷幕。200余名“大朋友”和“小朋友”身着荧光装备,化身夜光精灵,穿梭在田园小径间,在专业人员指导下,完成了5公里夜跑挑战。
随着一声鸣笛,选手们冲进赛道,身影点亮村庄,犹如流动的银河。夜跑线路环村5圈,串联起有机农场、酒庄、村史馆等地标,原汁原味的乡村风光与夜色交相辉映。微风轻拂,带来阵雨后泥土与青草的芬芳。没有车鸣喧嚣、霓虹闪烁,满天星斗和夏虫构成动人的背景。
“快跑!加油!”亲子组中,父母带着孩子体验奔跑的乐趣。孩子们蹦蹦跳跳,在田野间尽情撒欢,爸爸妈妈一边给孩子加油打气,一边拍照记录下这些美好瞬间。一路上欢声笑语不断,有位70多岁的奶奶也被快乐感染,主动加入队伍,成为一道温馨的风景线。
专业组则上演着一场“速度与激情”的较量。最终,在医院工作的许莹以30分24秒完赛,获得女子组冠军。她笑着说:“我觉得像是在大自然里做了一次深呼吸,释放感官和心理压力。下次我想跑慢一点,更多享受这个过程。”不少孩子第一次在乡村夜跑,家长直言“治愈感满满”:“出出汗健康,这儿的空气和氛围让人愿意一直跑下去。”
活动结束后,主办方在村广场上举办了一场趣味横生的颁奖典礼。一等奖是大鹅、二等奖是公鸡,“乡味”十足。当村书记亲手将一只欢蹦乱跳的大鹅交到冠军手中时,全场欢笑声一片。不同年龄段、参赛组别的跑者,都在这个“质朴而热烈”的夜晚收获了快乐。
“谷仓乐队”受邀前来助兴,演唱了《七里香》《稻香》等歌曲。夜色渐深,一旁的烧烤摊烟火气升腾。支上七八张小桌,大家围坐在一起,边吃边聊,拉近了彼此的距离。在浅山下、乡村的怀抱里,一个闪闪发光的夜晚,让时间慢下来,让人们暂时忘记了烦恼。
首都体育学院大一学生张澜担任本次活动的志愿者,负责安排赛程。从小在城里长大的她,是首次深度体验乡村生活。“我们住了3天,吃现摘的有机番茄、白菜,味道浓郁,感受到真正的健康饮食。”她还试着用麦麸洗碗,代替洗洁精,环保又有趣。“村民们热情友好,我和这个村子之间建立起了一种难以言说的情感联结,感觉特别温暖踏实。”她说。
随着荧光夜跑赛事的火热,不久前,首都体育学院与柳庄户村合作建立了“首体小院”,未来将打造常态化、多样化的运动项目和赛事,包括“乡村健康跑”“活力骑行”“村BA篮球赛”“浅山登山徒步”等,让更多市民走进乡村,疗愈身心,在青山绿水间获得健康与快乐。本报记者 张骜 孙云柯 孟紫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