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专家们围坐在长桌旁,手里摊着泛黄的设备图纸,正为新发明的反应器密封难题争得面红耳赤;青年职工们捧着笔记本,笔尖在纸上飞速记录,时不时举手插话,提出问题……这一幕,出现在海洋石油富岛有限公司的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里。
近年来,在海南省总工会的指导下,海洋石油富岛有限公司工会不断推进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建设,目前已围绕化工工艺、机械、电仪技能等方面建成3个创新工作室,如同3块强磁石,集聚158名高技能人才,激发出一股强大的创新力量。
从新手到能手的成长坐标系
“我入职头3年跟着师傅练基本功,期满后公司安排侯中文师傅带我,加上各类专项培训,才一步步走上领奖台。”富岛公司装置保运部全国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成员廖智全摩挲着2023年全国石油和化工职业技能竞赛机修钳工赛项的银牌,跟记者分享成长经历。
“新人一入职,公司就给他们画好了成长路线图。”富岛公司装置保运部副总经理吴俊峰指着墙上的人才培养流程图说,公司从技术骨干里挑选师傅,与新人签订为期3年的师徒协议,师傅们进行“手把手”教学。3年期满,徒弟能独立操作时,培养并未止步。公司邀请不同领域的技能大师组建“拔高班”,进行深化培养,推动职工从“会操作”向“懂原理”跨越。随后,公司会再次精准匹配,安排经验更丰富的技能大师当导师。
在富岛公司化肥二部尿素现场指导、海南省劳模任华锋的工艺工作室,有一套育才“秘籍”——用实践项目当“磨刀石”。任华锋指着墙上的项目进度表说,在尿素装置节能改造中,学徒们得自己测数据、算能耗、试方案,“面对结晶堵塞的难题,他们查了30多篇文献,做了17次小试,最后拿出的方案比原计划节能8%”。
让技术经验活起来、传下去
侯中文所在的创新工作室东南角,整齐码着几十本检修笔记。每逢设备大修,工作室会组织入职3~5年的年轻人跟班学习,带着笔记本全程跟进,师傅如何听声辨故障?用什么工具拆密封件?年轻人边看边记,不懂就当场问,再用文字和图片整理成笔记。
“这些笔记现在是我的‘口袋军师’。”廖智全翻着笔记说,前阵子,一台压缩机振动超标,他查到2024年的类似案例,找到了问题所在。如今,这些笔记成了他培训新人的“活教材”。
侯中文所在的创新工作室注重知识沉淀,而任华锋的工艺工作室则看重“实战练兵”——开发了沉浸式应急处置“拟境实操”培训。工作室梳理了化工部门20年的应急处置单,提炼出23类共33项典型复杂故障场景,搭建的模拟场景足可乱真。
“我们练的就是‘外科手术式’的精准处置。”任华锋告诉记者,就拿“尿素结晶堵塞”来说,职工可在15分钟内精准找到堵塞点。“练得多了,年轻人面对实际故障时手不抖、心不慌,装置安全稳定运行更有保障。”
榜样力量带动全员创新
以创新工作室为阵地,鼓励职工搞“小发明、小创造”在该公司早已成了传统。3个工作室不仅集聚起技术骨干共同攻坚克难,还以榜样力量带动全员创新,形成“人人想创新、事事可创新”的局面。
面对生产运行中的难点,创新工作室精准施策、逐一突破,开发出十字形喷头、磁力钻等一批实用工具,极大提升了修复速度。富岛公司化肥二部合成氨装置曾创下一项纪录——连续稳定运行629天,刷新了当时亚洲同类装置中长周期运行的纪录。
电仪创新工作室以技术攻关为使命,攻克一个又一个难题。化肥一期燃机脱销改造后联锁误动,工作室联合攻关小组自主优化系统,节省外委维修费用380余万元;针对尿素LV41011调节阀内件腐蚀问题,成员与设备人员协作制定方案,彻底消除内漏隐患。通过组建攻关小组实现电仪设备精益管理,多专业联合攻关模式为公司发展持续赋能。
截至目前,3个创新工作室累计申报专利67项,完成技术革新、职工创新等成果698项,协同创效约4.37亿元。
下一篇:给孩子送上暑期“安全锦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