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邢婷 实习生 任瑞铭
“船帮船,人帮人,出了海就是一家人”——这句老话一直在青岛渔民中代代相传。生在海边、长在海边的刘世瑜是青岛市城阳区河套街道山角社区的一名普通渔民,同时也是第九届山东省道德模范,对他而言,“救人是一种本能”。
在茫茫大海中,面对随时可能把船体掀翻的狂风巨浪,刘世瑜义无反顾地冲向遇险船只,救援遇险船员,在两次生死救援中挽救了17条生命。“收到求救信号的时候,根本顾不上害怕,脑子里就一个念头—‘救人’。”操着一口乡音的刘世瑜说着最朴素的真情,风浪无情人有情,谁遇险都得帮一把。
救人壮举下,人们称他为“英雄船长”,他却说自己就是个普通渔民。“在青岛城阳,每一位渔民都有着这种担当和魄力,两次救援,我的船员都是毫不犹豫跟着我冲进风浪里,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勇气,是青岛渔民血脉里的团结劲儿——看到遇险船,附近渔船没有不拼命的”。
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在平凡岗位用心坚守,像刘世瑜这样的“英雄”不在少数。7月8日上午,山东省委宣传部举行山东省道德模范记者见面会第二场,邀请3位道德模范分享自己的感人故事。
7月8日上午,山东省道德模范记者见面会现场。(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供图)第九届山东省道德模范,枣庄市滕州市龙阳镇学区党委书记、主任刘真标从教30多年来,一直积极关注农村困境儿童群体。之所以生发出这颗“爱的种子”,是因为他也同样受到过“爱的浇灌”。
小时候的刘真标家境贫寒,几度面临辍学。“当时我的老师孙房园了解情况后经常帮助我”,时至今日,他仍然记得坑洼不平的陪考路上,孙老师把他背在肩上的场景。
怀揣着这颗“爱的种子”,刘真标毕业后便扎根乡村任教。在刚参加工作的6年里,他先后为经济困难学生捐助了3万余元。1998年,他发现学校里部分家庭条件较差的孩子,还经常会有中午吃不饱、吃不好甚至吃不上的情况,便自掏腰包租赁民房办起了困境儿童关爱室,让42个家庭贫困的男孩子常住下来。
“白天我给他们做饭,晚上陪他们看书学习,夜里一起睡大通铺,就这样一直坚持到毕业。后来,这些普通乡镇中学的孩子里有10人考取了省重点中学。”
30多年的乡村教育路使刘真标逐渐意识到,“对于农村困境儿童来说,爱的缺失是他们心中最大的痛点,家的温暖是他们心心念念的港湾”,不仅要让孩子的生活有保障,还要为他们的将来打算,但这仅靠个人力量是无法达成的。
于是他开始思考利用闲置校舍,召集更多的志愿者,设置更多丰富的服务项目,为“想家”的孩子营造温馨的家园。就这样,凫山快乐成长营、龙山快乐成长营相继开营,为农村困境儿童补上了这“爱的一课”。
目前,龙山快乐成长营共有来自20个村庄的76名孩子,营地免费提供了统一服装,配备了学习用品,根据志愿者特长开设了烹饪、舞狮、高跷、雕刻等19个社团,经过培养,孩子们学会了基本生活技能,也变得多才多艺、活泼开朗。
在记者见面会前,第九届山东省道德模范,潍坊市儿童福利院副院长杨守伟刚刚从北京陪一名叫慧慧的孩子做完手术,这次的手术是为解决她面部神经麻痹的问题。
“我每次签孩子们的手术同意书,手都在抖”,原本预估9个小时的手术,杨守伟在手术室门外等了整整12个小时才结束,“这期间的每一分每一秒我的心都是吊着的,都是在煎熬”。情至深处,杨守伟不禁有些哽咽。
在潍坊市儿童福利院,90%以上的孩子患有重度残疾或重度疾病,大多数生活不能自理。要照顾好他们,不仅需要决心和勇气,足够的耐心与爱心,还需要专业知识。
为此,经过几年的努力,杨守伟先后取得了孤残儿童护理员、高级育婴师、营养师、康复保健师等多项资格证书,同时申报成立了“杨守伟劳模创新工作室”,完成孤残儿童保护性约束衣、手握环、婴幼儿触摸墙等10余项创新。
“杨妈妈”是孩子们对杨守伟最甜蜜的称呼。25年来,杨守伟一直陪在孩子们身边,用尽全力把他们高高托起,越过生命的黑暗,绽放生命的光彩。
健健患有唇腭裂,杨守伟专门为他设计了“吸管式”奶瓶,带他往返北京做了四次修复手术。后来,健健能清晰地叫杨守伟“妈妈”。
2015年,健健被爱心家庭收养。临别的夜晚,6岁的健健一直紧紧搂着杨守伟的脖子,只要杨守伟稍稍一动,他就会惊醒喊“妈妈”。想着自己养育了6年的“儿子”,这辈子可能再也不能见面,杨守伟的眼泪止不住地往外涌,“虽然心里千万个不舍,可我还是感到很高兴,为他将拥有一个幸福的家而高兴。”
至今,杨守伟已养育过1000多个孩子,400多个孩子被家庭收养,他们重新进入家庭,走进校园,融入社会。近年来,她和同事们走出福利院,把康复训练、特教课堂搬进社区家庭,通过“志愿服务”的形式,把服务送到困境残疾儿童的身边。
“这也许就是我们新的使命:让传统救助转向‘生命赋能’,让‘康复硕果’走出福利院围墙,把经验播撒到每个需要的角落,让每个残疾孩子都能活出精彩的人生!”杨守伟说。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济南7月8日电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