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下午,嘉元科技在深圳举行投资者交流会。来自国海证券、招商证券、国信证券、长城基金、榕树投资等110家机构的141名调研员与投资者就“公司固态电池铜箔业务现状以及未来的预期”“公司在固态电池用铜箔研发方面取得了哪些突破”等问题与公司进行交流。
嘉元科技管理层确认,公司目前所储备的技术已基本满足所有固态电池技术路线的需求。同时,公司已向五家客户小批量供货,并向多家企业送样测试并取得进展。
固态电池铜箔商业化提速
近年来,新能源和储能等行业的高速发展,为电解铜箔市场注入了强劲动力。作为固态电池、超级电容器等理想的负极集流体的关键载体,电解铜箔的需求呈现出持续增长的态势。嘉元科技通过创新研发、开拓海外市场、数字化转型和降本增效等措施,正努力探寻业绩稳定增长路径。
日前,嘉元科技董事长廖平元在接受上海证券报采访时说:“我们已经在锂电铜箔技术上实现了由‘跟跑’到‘领跑’的转变。”
据了解,嘉元科技已建成六个生产基地,规划产能约25万吨,目前年产能达12万吨以上,位居国内铜箔企业产能规模前列,产能利用率超90%。
公司管理层表示,随着三季度订单量的提升,公司的产能利用率相应逐步提升。公司也将把握市场机遇,根据下游市场需求和自身资金储备等情况,合理规划产能扩建计划。2025年,公司预计实现总产能达13万吨以上,产量和销量均突破9万吨。其中,固态电池铜箔出货量预计为100吨左右,约占公司整体出货量的千分之一。
记者从交流会上获悉,在技术布局上,公司在硫化物、高比表面拓界铜箔等技术路线上均实现突破,特别是在多孔铜箔领域已有三段技术储备,未来将重点对接头部电子厂家和锂电池厂商。
此外,2024年嘉元科技推出高比表面拓界铜箔,针对性解决了固态电池负极集流体固界面接触面积不足与界面阻抗难题;同年,公司推出特种合金铜箔采用多元金属复合技术,攻克固态电池集流体高能量密度下在高温、高电压下的结构失稳与界面失效难题;2025年公司推出双面镀镍铜箔,针对性解决固态电池中负极集流体不耐高温、不耐腐蚀的难题,目前已适配半固态/固态电池技术。
高端产品占比70%驱动盈利
日前,美国初创企业Ion Storage Systems已开启固态电池生产,有望在智能手机与电动汽车领域带来突破。
业界普遍认为,随着技术研发与成本瓶颈不断突破,固态电池的产业化进程正在加速,并预期,全固态电池于2027年小批量/示范性上车,2030年大规模量产。未来有望在低空经济、机器人、新能源汽车等多重场景得到广泛应用。
面对投资者对行业竞争的关切,嘉元科技表示,目前,需求增长驱动,锂电池行业复苏迹象明显,处于逐步向好的态势,同时行业协会已发出号召,避免恶性竞争和盲目扩产。
同时,嘉元科技管理层透露,公司凭借产品结构优化,正在实现逆势突围。
在锂电铜箔方面,公司根据下游市场和客户的需求及铜箔未来发展路线,超高强、特高强、超高延伸率等高技术产品已批量化生产,新产品合计占总销售量的70%,加工费较普通产品提升20%-50%,正在成为新的核心盈利引擎。
电子电路铜箔方面同样进展显著,公司取得了高阶RTF(反转铜箔)、HTE(高温高延伸铜箔)、HVLP(极低轮廓铜箔)、IC封装极薄铜箔和高密度互连电路(HDI)铜箔等高性能电子电路铜箔的技术突破,PCB用超薄铜箔(UTF)已批量生产,高频高速电路和IC封装应用的RTF/HVLP等电子电路铜箔产品的开发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其中RTF已通过头部企业认证测试并具备量产能力,其他产品也已通过实验室验证阶段并与下游客户进行测试。
管理层判断,随着锂电池行业复苏与固态电池在商务车等场景应用扩大,高端产品加工费存在上涨空间。
海外市场渐成第二增长极
当前,全球化布局已经成为嘉元科技战略重点。
今年2月,嘉元科技与国际知名电池厂商建立合作关系,签署采购订单,并向其供应锂电铜箔。这是其继2024年7月导入新海外客户后,公司再次获得海外客户订单。
在交流会现场,廖平元透露,2024年起,国际订单显著放量,且海外业务毛利率优于国内市场。下一步,公司将加速拓展东南亚战略客户,并针对区域需求调整产品结构。
对于未来的增长路径,公司管理层表示,除持续开发固态电池专用铜箔、复合铜箔等前沿产品外,公司将通过三大策略强化竞争力。首先,嘉元科技将进一步加快各类高性能电解铜箔产品的研发和制造,开发契合市场趋势的新产品,不断丰富和优化产品结构,逐步提升高抗拉强度、高延伸率锂电铜箔和高端电子电路铜箔等高附加值产品的占比。
其次,公司将积极开拓海外新兴市场,挖掘优质海外客户资源,扩大业务覆盖范围,加快导入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地区的战略客户,针对海外市场需求调整产品结构,提升批量交付能力。
最后,公司将加大对信用良好、采购需求稳定的优质客户的服务投入,通过定制化解决方案、供应链协同优化等方式,提升客户黏性与订单规模,加强与锂电池、新能源汽车、储能等领域大客户的合作关系,争取更多高附加值订单。主动邀请行业龙头前来参观、洽谈,力争与全球领先的锂电池制造商签订长期合作协议。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中国证券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