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国首个脑机接口未来产业集聚区“脑智天地”在上海新虹桥国际医学中心启动建设。这是今年以来,上海布局建设的第四个未来产业集聚区,此前开建的集聚区分别是类脑智能未来产业集聚区、超宽禁带半导体未来产业集聚区、硅光未来产业集聚区“光启天地”。四个集聚区的诞生,体现了上海改革科技管理范式、谋划前沿科技和未来产业的积极作为。习近平总书记4月29日在上海考察时强调,上海承担着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历史使命,要抢抓机遇,以服务国家战略为牵引,不断增强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和高端产业引领功能,加快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为增强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和高端产业引领功能,上海近年来深化改革,推出一系列政策举措,为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创新主体更好发展营造出越来越好的创新生态。
策源:锻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基础研究是推动科技发展与变革的原动力,也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和所有技术问题的总机关。作为评价一个地区基础研究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上海科学家去年在《科学》《自然》《细胞》三大国际顶级科学期刊上发表论文158篇,占中国大陆总数的30%。今年1—6月,上海发表三大顶刊论文101篇,占中国大陆总数的31.6%;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合计56篇,占比为24.1%。原创成果持续涌现的背后,是上海近年来持续增加基础研究投入。2023年,本市基础研究投入为216.4亿元,较上年增加35.8亿元,占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的比例为10.6%,首次超过10%。2024年,这一比例继续上升,达到11%左右。为增强科技创新策源功能,上海统筹布局战略导向的体系化基础研究、前沿导向的探索性基础研究、市场导向的应用性基础研究,加快推进“基础研究先行区”建设,支持尚思自然科学研究院等机构以选题为核心,引导科研团队挑战高风险高价值的研究课题,深耕有潜力带来科学重大发现或技术巨大突破的原创性研究。为锻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上海积极支持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建设发展,不断提升科技攻关体系化能力。同时,加快发展新型研发机构,持续拓展领域、扩大规模。今年,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启动了“AI4S攀登者行动计划”,旨在打造科学工作者和人工智能工作者双向奔赴、协同攻关的新模式。在发挥引领带动作用的同时,这家实验室沿着“通专融合”的大模型发展技术路线,取得了重要突破。今年5月,实验室研发的“书生·思客”成为首个既具备围棋专业水平,又能展示透明思维链的大模型。它打破了围棋思维“黑盒”,在对弈时能科学、直观地讲解下棋思路。围棋属于复杂任务,对大模型来说,任务越复杂,通过语料习得的可能性越低。这一突破为大模型处理复杂推理任务,进而解决科学发现等难题奠定了基础。6月24日,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上海长征医院)徐沪济教授团队的临床研究成果登上《细胞》杂志,填补了CAR-NK疗法在硬皮病中的应用空白。这是继去年7月《细胞》首次报道异体CAR-T治疗难治性复发性风湿病后,徐沪济团队连续两年在这份国际顶刊上发表突破性成果。作为“从0到1”的原创成果,这项研究为细胞治疗在风湿性疾病中的应用开辟了全新路径,未来有望造福更多患者。
徐沪济教授带领团队进行学术交流。
增强科技创新策源功能,也要强化关键技术攻关。去年以来,三大先导产业新一轮“上海方案”滚动实施。在集成电路领域,全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重要平台和重大任务建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水平。在生物医药领域,出台支持生物医药产业全链条创新发展、提升生物医药企业国际竞争力等文件。今年1—5月,本市共有6款国产1类创新药、6款Ⅲ类创新医疗器械获批上市。在人工智能领域,出台“模塑申城”实施方案,发布了首批22个垂类应用示范场景,实现60款大模型备案。
改革:体制机制创新激发活力
在增强创新策源功能的基础上,上海深化改革体制机制,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去年以来,一场以项目经理制度建设为关键的科技计划管理改革在上海全面推进。市科委围绕未来产业重点方向,聚焦量子计算、脑机接口、6G、第四代半导体、可控核聚变、绿色燃料等领域,组建“懂科技、懂产业、懂投资”的高素质专业化项目经理队伍,以形成前瞻性颠覆性技术和产品为目标,持续强化科技创新一体化布局和全链条管理,完善全生命周期项目管理机制。面向未来产业的整条产业链,各个项目经理团队致力于打造未来产业培育机制,形成“技术攻关→概念验证→产品孵化→资源赋能→政策支撑→产业放大”的全链条赋能、全过程创新和全产业链布局。近日启动建设的上海脑机接口未来产业集聚区“脑智天地”,在前期规划过程中,项目经理团队就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年初,脑机接口项目经理团队赴博睿康、阶梯医疗、脑虎科技等头部企业调研,听取了企业负责人对未来产业集聚区的看法。
脑虎科技研发的脑机接口设备植入颅内后,患者可“脑控”智能设备。
经过调研和论证,“脑智天地”落户上海新虹桥国际医学中心,这里临床资源和产业资源都很丰富,且科研基础扎实,可形成“技术突破—产业转化—场景落地”集聚效应。目前,两家上海市重点实验室——脑功能重塑及神经再生实验室、脑机接口临床试验与转化实验室依托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建设,已落户集聚区,成为建设华山医院脑机接口临床试验与转化创新联合体的支点。除了上海市重点实验室,司南脑机智能超级孵化器、脑机接口概念验证平台、脑机接口产业联盟长三角产业创新中心和首批企业也已入驻集聚区。集聚区建设推进会上,还发布了支持脑机接口集聚区建设的专项政策、脑机接口未来产业基金矩阵。后续,上海将加强央地合作、跨部门协调、市区联动,坚持项目经理团队主导、重点任务清单突破、未来产业基金赋能、未来产业集聚区支撑“四位一体”培育机制,进一步推进脑机接口未来产业培育。这种“四位一体”培育机制,也正用于推进类脑智能、超宽禁带半导体、硅光等未来产业培育。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也是一项重点改革任务。随着大模型的兴起,上海积极推进人工智能对高等教育赋能重塑,承担国家关于AI未来领军人才培养“试验区”改革探索任务,实施人工智能促进科研范式改革、赋能学科跃升计划,重点营造师生主动思考并利用人工智能改造重塑现有科研范式的活跃氛围。为增强创新主体活力,科技人才评价这根“指挥棒”的改革也在深入推进。在科技部指导下,上海选取6家科技人才评价综合改革试点单位,以“评什么、谁来评、怎么评、怎么用”为着力点,以“破四唯”“立新标”为突破口,构建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有效做法。通过改革试点,切实提升了广大科技人才的获得感。
生态:持续优化打造产业“核爆点”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离不开创新生态的繁荣。今年5月,上海发布《关于进一步深化改革创新 加快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推动科技服务业成为成果转移转化的“黏合剂”、科技与产业跨界融合的“催化剂”、科技与经济创新要素流动的“加速剂”,为创新生态建设提升科技服务供给质量。为助力科技企业融资和降本增效,这份文件提出:将科技服务业企业纳入“沪科专贷”“沪科专贴”支持范围,降低企业贷款成本;提高科技服务业企业的“履约贷”保费补贴比例,引导商业银行加大对企业的中长期信贷支持力度;推动保险机构为科技服务业企业提供研发投入、成果交付、第三方责任等风险保障。针对科技服务业企业的轻资产、高风险、研发周期长特点,提高“履约贷”保费补贴比例,能缓解企业的现金流压力,进一步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由于科技创新的风险较高,企业一旦研发失败或产品应用受阻,前期的高额研发投入就很难变现。为此,上海金融监管局、市科委将推动保险机构通过产品条款、服务方案的优化创新,使企业在创新的各个环节及其合作主体都能得到一定程度的保障,让企业更愿意投入研发资金。近年来,上海创新生态建设已辐射长三角。去年,首批长三角创新联合体发布。今年,再次发布一批12个长三角创新联合体。这些联合体正在整合产业链上下游和高校院所等创新资源,跨区域、跨部门开展关键共性技术和前沿引领技术攻关,有望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培育高质量孵化器,也是优化创新生态的重要抓手。今年,司南半导体孵化器、“模速空间”大模型创新生态社区孵化器、启迪之星(上海)孵化器、人形机器人创新孵化器、复星新禾孵化器陆续纳入上海市高质量孵化器,分别聚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在线新经济、人形机器人、生物医药等产业。在《上海市高质量孵化器培育实施方案》支持下,它们将加快培育这些产业的中小科技企业,打造科技创新“核爆点”。
上海市人形机器人创新孵化器
7月3日,“上海市人形机器人高质量孵化器揭牌仪式”暨“联动一体化共性服务平台发布活动”在漕河泾开发区举行。联动一体化共性服务平台由人形机器人创新孵化器牵头打造,由上海市人形机器人展示与交易中心、上海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3D打印快速响应中心、国家机器人检测与评定中心(总部)上海市人形机器人室外训练与测试场三大核心板块组成,形成“展示+制造+测试”三位一体服务矩阵。
在这家高质量孵化器里,有研发机器人头脑和眼睛的爱观视觉,有研发机器人整机的青心意创,还有研发灵巧手的菲零科技。产业链上下游的合作,正在这家孵化器里酝酿。
人形机器人创新孵化器设立了两亿元基金,将以种子轮形式,为入孵企业提供500万—1000万元资金支持。“人形机器人是一个十万亿甚至百万亿美元的大市场,当下国内外企业已形成你追我赶的竞争态势。”孵化器负责人汪兵说,未来产业的“核爆点”源自企业在技术创新上的厚积薄发,要有“投早、投小、投硬科技”的风投基金作支撑,初创公司才能快速成长。
原标题:上海深化科技改革:增强创新策源,培育未来产业和创新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