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是辅助,今晚来打野;区区三万天,试试又能怎?”
“如何呢?又能怎?”
单依纯在《歌手2025》舞台上,凭一首改编的《李白》再次爆火,引起全网热议,“如何呢?又能怎?”“区区三万天,试试又能怎?”成为许多年轻人为自己加油的口头禅。不过当一首歌火到出圈,也就意味着有更多的受众带来更多的评判,争议由此而来。
有人认为,单依纯的版本“魔改”原版,让原作韵味荡然无存;也有人觉得原版《李白》有历史的质感,又有岁月的沧桑感和自由洒脱的生活态度,而新版则和网络游戏《王者荣耀》相结合,用网络游戏中的李白代替诗人李白,是对传统文化的不尊重……的确,李白是很多中国人心目中的“白月光”,当初游戏王者荣耀引用这些历史人物的名字也曾引发轩然大波。而欣赏者则认为,这首改编后的《李白》唱出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有趣又调皮的表演、豪放不羁的演唱方式更是把李白的挑战精神带入了现代,成功用当代年轻人的语言,诠释了李白的不拘一格。
争议如此激烈,让《人民日报》都忍不住下场发表评论。评论文章中既表达了对今天年轻受众的理解,“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年轻人的音乐审美逐渐从‘听音乐’变成了‘听自己’,他们不再仅仅追求旋律的悦耳或技术的精湛,而是渴望找到音乐与自身的关联性。”也提醒大家,“面对审美的差异,我们也无需强行统一,而应在对话中寻求共生。”“对年轻人的文化表达既要给予包容空间,也要积极引导,让青年文化和网络文化在保持活力的同时,能够实现精神的升华和价值的沉淀。”
正如《人民日报》的评论所言,这首歌改编的成功之处就在于让年轻人在看似不羁的表达中,找到了自己的“嘴替”,唱出了他们的心声。在“躺平”盛行的今天,一句“区区三万天,试试又能怎?”唤起了大家积极向上的心态。而“如何呢?又能怎?”六个字一次次的重复,不就是一遍遍的鼓励吗?每一代年轻人都有自己的宣言,呈现的方式不同,内核都是对这个世界的探索。对于和网络游戏相结合的部分,也不必着急挥棒,毕竟如今年轻人的生活确实深受网络游戏影响。这一版《李白》一出即成为网络热梗,不仅年轻人喜欢,各类网络营销也都纷纷赶来蹭热点,其中既有各类企业,也有各地文旅,这不正说明了它的可取之处吗?
对于一个改编者而言,尊重原作固然重要,但做出有自己风格的改编,才是改编的意义所在。好的作品是不怕“魔改”的,你看看莎士比亚的经典之作《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曹禺的《雷雨》《日出》《原野》,戏剧史上的经典作品都经过了一次又一次的改编。大家借着经典传递自己的表达,但原著的魅力从来没有因此消减半分。当然,不是所有的“魔改”都会成功,但不要急于对想动手的年轻人说“不”。所谓的“成功”也不必让所有人满意,毕竟艺术欣赏的能力,根据每个人的阅历、文化程度的不同而不同,更遑论代际差异下的鉴赏差异。正如一则评论中所说,争议中的两种声音,其实背后是两代人对“什么是好作品”的认知差异。年轻人更注重“懂我了没”,年纪大点的更关心“有没有文化厚度”。 一个要的是情感共振,一个要的是文化敬畏。
看这首歌的改编,还要看演唱者单依纯所做的努力。在《歌手2025》的舞台上演绎这样一首风格独特的作品,其实她也是离开了自己的舒适区,打破原有的框架,冒着失败的风险,在未知领域去探索。这种探索难道不值得鼓励吗?与“如何呢?又能怎?”截然相反的是,最近网络上还流行一种“娇牛马文学”的网络梗。如果说单依纯版《李白》希望能够拍醒你,让你勇敢迈出探索的步伐,那么这阵“娇牛马”网络梗就是打一剂麻醉药,把正常的社会关系幼稚化,让你沉醉于一个虚拟的世界,忘记真实世界的规则,弱化自己、消解自己。相比之下,还是希望年轻人多说几句“如何呢,又能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