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团结报
□ 陈德军 闻 成 朱玉强
“来了!来了!”6月25日清晨,天边刚透出鱼肚白,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市职工活动中心门前人头攒动。不一会儿,三辆印着“成都民建关爱劳动者-甘孜爱心医疗行”的大巴车驶了进来,由民建成都市委会、甘孜州总工会指导,多家成都民建基层组织及康定市工会联合主办的“民建关爱劳动者 甘孜爱心医疗行”活动正式启动,一场跨越山海的健康守护行动就此展开。
上午8点,早已有数百名群众等候多时,临时诊室刚开放便涌入了人群。在民建会员、成都中医药大学国医馆中医肿瘤科特邀专家郝溥的诊桌前,22岁的藏族姑娘卓玛低着头,但脸颊上大片过敏红痕清晰可见。她哽咽着告诉医生:“风一吹太阳一晒,脸就又红又肿,像火烧一样……十年了,啥药都试过。”郝溥倾耳细听,指尖在平板电脑上快速滑动,屏幕上跳动着融合中医“七体七因”理论与AI智能分析的数据图谱。“这是高原强紫外线引发的重度敏感。咱们用藏药调理内环境,再配合物理防护,很快就能痊愈。”郝溥的话让卓玛吃下了“定心丸”,拿着诊疗单高兴地离开了。
“肺结节不等于肺癌!”隔壁诊室,民建会员企业四川盛隆康科技有限公司特聘专家方宏洋举着一张肺部CT片,手指着重点影像,斩钉截铁地告诉患者,“关键看它是‘乖’还是‘凶’。像这种边缘光滑的小结节,咱们定期‘盯’着它就行。”面对患者的疑惑,方宏洋还从环境诱因讲到良恶特征,讲到微创手术的临界值等,做了一场简单但生动的科普。“听您这么掰开揉碎讲,心里悬着的石头可算落了地!”患者攥着报告单,长舒了一口气。
除了现场送诊,此次民建成都市委会还通过多方协调,组织了部分科室的专家进行线上诊疗。60岁的格桑拉姆因为晕车严重,一直没能下山看病。借着这次诊疗机会,格桑拉姆在儿子的搀扶下,颤巍巍走进了直通车改造的流动诊室。四川省中医药学会肿瘤介入专委会委员、副主任医师何洪高轻点车载远程诊疗设备,成都的心血管专家影像即刻出现在屏幕上。专家们通过高清摄像头仔细观察老人的状态,实时分析检查数据,半小时后,个性化治疗方案递到了老人手中。老人紧紧攥着药方,既惊讶又惊喜,“这样看病太方便了”。
诊室外,一群身着红马甲的身影在人潮中格外醒目。原来,为了保障患者们顺利看病诊疗,不少民建会员还充当起志愿者,和相关人员一起在现场维持秩序。“大叔,心内科往这边!”“小心台阶,我扶您!”……虽然东奔西走协调十分辛苦,但大家纷纷表示,高原气候恶劣、交通不便,乡亲们看病难,如今能搭把手,值!“民建把健康送到了家门口,送到了一线职工的心坎上!”康定市总工会常务副主席张小莲感慨道。
据相关负责人介绍,从6月25日至27日的三天时间里,义诊团队累计完成237人次全面诊疗,精准筛查出46例潜在健康隐患,开出189份融合藏医与现代医学的定制药方,并为每位患者建立了专属健康档案。
“这不是一次性的慰问,而是民建对高原兄弟姐妹健康的庄严承诺。我们要用技术解病痛,用真心换安心。”民建成都市委会副秘书长包立东表示。
这份承诺也在几天后成为了现实。当康定市职工活动中心、甘孜州总工会、康定市民族医院同步挂上“民建-甘孜健康直通车”铜牌时,预示着由民建会员企业搭建的“三级服务机制”(基层站点初筛、州级平台远程会诊、联动成都三甲医院)绿色通道正式启动。
挂牌现场,甘孜州总工会常务副主席熊丽静拨通视频电话。屏幕那头,成都华西医院呼吸科专家正为一名牧民解读CT片。“神奇!像专家坐在跟前!”牧民扎西竖起大拇指。熊丽静抚摸着远程设备感慨:“这不仅是解决了眼前的看病难,更是为高原架起一座跨越时空的健康桥!”
“过去牧民买这些药得翻雪山跑州府。现在家门口能取药、能问诊,是实打实的民生工程!”中共康定市委常委、副市长杨辉指着药柜里的高原病常用药表示,要让直通车真正扎下根。
“未来,我们以资源整合为抓手,吸纳更多优质医疗资源向高原地区倾斜、向基层下沉。”民建成都市委会主委史红平表示,将通过定期组织专家坐诊、开展远程诊疗、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等方式,将“健康直通车”打造为守护高原群众健康的“连心桥”,以实际行动彰显民建服务民生的责任担当。
上一篇:真皮标志标牌焕新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