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第42届全国医药工业信息年会和2025北京·昌平生命科学论坛在昌平区开幕。记者在论坛上获悉,“十四五”期间,北京共上市12款创新药,获批54款国家创新医疗器械,占全国近四分之一。当日,昌平区作为北京医药健康产业的主阵地,与14个重大项目完成签约。
全国首个,北京医药健康产业规模已破万亿
记者在论坛上获悉,我国医药工业加快创新发展,产业规模持续扩大,2024年占工业总量的3.7%,31家医药工业企业营业收入超过两百亿,创新成果数量实现快速增长,48个创新药、65个创新医疗器械获批上市,高水平国际合作持续深化。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黄果也在论坛上提到,2025年上半年,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创新药达到43款,其中由中国企业研发制造的有40款,跨国企业研发进口3款。今年1月,北京企业研发的全国首个干细胞药物获批上市,多家跨国企业纷纷宣布在北京建设创新研发中心,这些标志性的成果充分彰显了北京医药创新的实力与活力。
当前,北京拥有全国最丰富的基础科研资源与最先进的临床医疗机构,全市1.2万家医疗卫生机构中有三甲医院77家,三级医院150家、二级医院190家,2024年总诊疗人次超3亿。人才团队方面,生命科学和医学领域的两院院士占全国四成,医生数量超13.5万人。
北京已成为全国首个医药健康产业规模突破万亿的城市。“十四五”期间,北京共上市12款创新药,其中2025年上半年新添4款重磅品种;获批54款国家创新医疗器械,占全国近四分之一,其中今年上半年获批7款国家创新医疗器械,产业创新成果竞相涌现。
促成果转化,昌平与14个重大项目完成签约
昌平区委书记甘靖中介绍,昌平区作为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承载区和医药健康产业的主阵地,为企业发展提供全链条服务。已建成57个产业服务平台,涵盖新生巢、飞镖等标杆孵化器以及生物细胞与基因治疗CDMO平台,实现从孵化、研发到中试、转化的无缝衔接。同时,4项关键技术入选2025中关村论坛十项重大科技成果,27个细胞与基因治疗管线进入临床阶段、占全国5%。过去三年全区医药健康产业收入年均增长9.3%,形成千亿产业集群,保持了快速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
“生命科学重大项目校地共建启动仪式”也在论坛上揭幕,未来,四校合力,将推动生物医药、合成生物、高端仪器装备等前沿领域实现“从0到1”突破。
北京未来科学城管委会副主任、昌平区副区长赵仕伟还发布了《中国(北京)自贸试验区科技创新片区昌平组团促进医药健康产业发展支持办法》。政策将以自贸试验区制度型开放为突破口,推动跨境研发合作与国际标准接轨,加速填补脑机接口、AI制药、细胞基因治疗等前沿领域技术空白。
昌平区聚焦医药研发布局与原创成果转化,还在当日完成了14个重大项目的签约。其中既覆盖产业投资项目,也有创新合作类项目。重大项目的落地实施,不仅为昌平区医药健康产业的发展注入了全新活力,有力推动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与高质量发展,也为全国医药产业的创新与升级提供了坚实支撑与强劲动力,进一步巩固并提升了昌平“生命谷”在全国医药健康领域的创新引领地位。
新京报记者 田杰雄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