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萌 张鹏
百岁老人刘茂盛坐在家中的沙发上接受我们的采访,精神头儿出奇地好,说话中气十足,交谈时思路清晰。如果不知道那段尘封的历史,或者不仔细观察他微微侧头倾听的动作,旁人很难发现,这位声音洪亮的老人右耳在80多年前的烽火硝烟中已完全失去了听力。
时间回到1938年的河北南宫。13岁的刘茂盛和三个衣衫褴褛的小伙伴步行十几里路,只为看一眼传说中的八路军演出。简陋的戏台上汽灯刺破夜幕,东进纵队的战士们正动情演绎着《松花江上》。“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悲怆的旋律在旷野回荡,深深撞击着少年懵懂的心。散戏已是晚上九点,几个半大孩子饿得走不动路,百无聊赖地趴在戏台上闲聊。就在这时,一名八路军特派员发现了他们,把几个孩子领到部队食堂。小米锅巴炖白菜,几个孩子闷头干饭,每人都吃了两三碗。
见几个孩子吃饱了,特派员温和地问他们:“小鬼,想不想当兵?吃小米饭,打日本鬼子!”他们毫不犹豫地重重点头。然而在问过他们的年龄后,特派员让年纪最小的刘茂盛先回家。“我不走!”少年急得直跺脚,梗着脖子,稚嫩的声音异常坚定,“虽然我年龄小,但是我有劲儿,我干什么都行。”次日清晨,三个小伙伴被编入战斗班,从此再也没见过面。唯有刘茂盛被特派员“扣下了”,成为一名小小的勤务兵。
战火的淬炼让少年飞速成长。百团大战的硝烟散去后,小勤务兵刘茂盛已成为济南军区第一军分区一名经验丰富的通信侦察员,肩负着在敌占区传递重要情报的生死使命。一次,他接到一项十万火急的任务:必须在凌晨将一份重要情报准时送达。他立即冲入茫茫夜色,然而平原的暗夜如同浓稠的墨汁,很快让他迷失了方向。阴差阳错间,他竟一头闯进了汉奸组织的驻地。
“可算来了!三缺一!”汉奸们天天吃喝玩乐,稀里糊涂把他错认成了自己人,可是刘茂盛根本不晓得什么是“三缺一”。短暂的沉默后,汉奸大概也从他破破烂烂的穿着猜出他是个八路军,于是派了两个人跟他一起出门,名义上是“护送”,实际上是准备在路上伺机干掉他。
刘茂盛心知不妙,除了紧握的步枪,他不动声色地将一把驳壳枪深深掖进破棉袄的内里。果然,行至偏僻无人的池塘边,两个汉奸凶相毕露,猛地将他推入冰冷的池水中!不识水性的他挣扎着站稳,池水没胸。就在汉奸扑上来抢夺步枪的瞬间,刘茂盛闪电般从怀中掏出驳壳枪!“砰!”枪声撕裂夜空,一名汉奸应声栽倒,另一人吓得魂飞魄散,连滚带爬地消失在黑暗中。浑身湿透、惊魂未定的少年,在黎明前最深的黑暗里,终于将那份生死时速的情报送达目的地。
更激烈的战斗还在后面。1942年,侵华日军纠集五万余日伪军,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对冀南根据地发动了惨绝人寰的铁壁合围“大扫荡”。刘茂盛所在的部队在敌人猛烈的三面夹击中,很快被打散。夜色中,他与失散的参谋长等人艰难汇集起部分战友,但这支临时拼凑的队伍很快又陷入更加严密的包围圈。“我那会儿两支枪,一支步枪,一支盒子枪,就剩一发子弹也不敢打了……那是留给自己的。”老人回忆起那一刻,声音微微颤抖,显然十分激动。眼看鬼子端着刺刀逐渐包围上来,战士们决定冲出去跟鬼子拼了!“砸,拿枪砸,砸死一个够本,砸死两个赚了。”
惨烈的白刃战瞬间爆发。刘茂盛把自己早已没有子弹的驳壳枪向鬼子扔了过去。鬼子以为是手榴弹,吓得赶紧趴下,刘茂盛趁机就往外跑。但没跑几步,又有日本兵举着刺刀扑过来!千钧一发之际,求生的本能让他爆发出惊人的力量,他竟徒手死死抓住冰冷的刺刀,同时用尽全身力气一脚将鬼子踹翻在地。正要转身时,左侧又冲上来两个鬼子,一枪托砸在了他的脸上。随后,一颗子弹贯穿了刘茂盛的后背,他什么都不知道了……
当地的老百姓在清理战场时,在战友们的遗体中间发现了还有微弱呼吸的刘茂盛。此时的他浑身是血,昏迷了两天才在老乡家中醒过来。虽然捡回了一条命,但他的右耳永远失聪,这一年他17岁。
时光荏苒,当年在戏台下啃着窝头的懵懂少年,如今已是饱经沧桑的百岁老人。走过一个世纪,刘茂盛最刻骨铭心的还是那些永远定格在青春年华的战友们。
“他们的血没有白流,现在这日子真的是国泰民安,太平、安全,比哪儿都好。”刘茂盛的声音依然洪亮,“所以咱们不能忘记历史,不能忘了过去那些事,不能忘了那些牺牲的人。”
上一篇:于山水间探寻心灵的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