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黑龙江日报
《河流漫过日常》/朝颜/北岳文艺出版社/2025年1月□孙功俊
在当下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的心灵常常被喧嚣与浮躁所充斥,渴望能在文字中寻得一方宁静。作家朝颜的散文集《河流漫过日常》如一股清泉,给我们带来了一种自然的气息和心灵的慰藉。
全书分为“秋水长天”“巴山夜雨”两部分,前者侧重自然景观,后者融入更多人文叙事。共计二十一个篇章,源于作者行走自然的亲身经历,从近处赣南到遥远的西藏,每一次抵达都与自然紧密相连。这种对自然的深情眷恋和执着追寻,贯穿全书,让人感受到作者对自然的敬畏与热爱。
“河流”在乡土文学中扮演着多重具象,既是生命的源泉,也是岁月的象征。这种复杂的情感与象征,使“河流”成为乡土文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而朝颜笔下的河流不仅滋养着一家人的生活,更象征着村庄的生命力与血脉的相连。她回忆起年少时在麦菜岭的生活,每家每户向河流要水、向土地要粮食、向山林要柴火,河流成为人们生存的依靠。这种与河流亲密相处太过平常,竟然忘记了它的重要性。朝颜通过对河流的描写,不仅展现了自然的美丽,更引发了我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思考。在现代社会,我们与自然的距离已越来越远,迫切需要重新审视自然价值和环境保护。
朝颜的散文凸显地域性写作特色,通过河流叙事、乡土风物、客家非遗等多个视角,将地域文化特色鲜活地呈现出来。这不仅是对传统乡村的一种追忆与回溯,也是对当前文化转型背景下中国乡土社会秩序巨变的深刻关注。朝颜把目光投向了森林、古道、雪山,投向了大海、湖泊、河流,也投向了荒岛、村落、人家。在面对自然万物与生态环境时,既有浪漫的想象,又不乏深沉的思索。全书饱含着个人的生命体验,浸透着欢乐、忧伤和警醒的意识。
作家余华曾说:“童年的经历决定了一个人一生的方向。”童年是人生的底色,朝颜从小与自然亲近,长大后不断听从内心的召唤,一次次向山川河流走去,在追寻自然过程中看见童年的影子,并借此回到灵魂的故乡。行走成为她生命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所写下的文字可视作构成她生命之圆的点和线。在行走中,她见识到新的世界,也呈现出新的自己。每一次书写都是她对心灵的解读,在描述风景也在展现风景中的自己。这种对自我的探索和表达,使作品具有了深层的内涵。
朝颜的文字简洁质朴,充满诗意与情感。如描写带女儿行走的经历时,笔触描绘了原始森林的山路、湿滑的溪涧、溅满裤腿的溪水,以及登顶后的释怀。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和旅行的乐趣。而女儿在二十岁生日时写下这段话:“十八岁,随母亲探访万安县的山顶村落。爬山的路还是原始的乱石,溪水溅满了裤腿。登顶很累,但山风吹过时,一切释怀。”这种用细节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思考,使作品具有了很强的可读性和启发性。
全书以“河流”为意象,象征文明的起源与生命的延续,通过赣南乡村、西藏雪山、无名荒岛等地的游历,探索人类与自然的共生关系。例如,在《万安:寻幽记》中,她将未被开发的瀑布与当地百姓的现代生活变迁结合,体现了自然与人文的碰撞。
纵观全书,《河流漫过日常》不仅是一部关于自然和人文的散文集,更是一部关于心灵成长的启示录。它告诉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应该停下脚步,倾听自然的声音,寻找内心的宁静。每一次行走都是一次身体与心灵的双重跋涉,每一次书写都是一次对自我的探索和表达。正如作者所说:“我读过的书,没有一本是浪费的;我走过的路,没有一里是多余的。”在这个充满诱惑和迷茫的社会,我们需要像朝颜一样,保持一颗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之心,用文字记录下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在山水间探寻心灵的故乡。
上一篇:阐释灯具里的文明历史
下一篇:刘茂盛:“不能忘了那些牺牲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