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黑龙江日报
《流光待月明:古灯小史》/周杨/福建人民出版社/2025年5月□钟芳
如果说灯是光明的使者,那么,灯具就是一种文明的载体,它让千年的器物,在摇曳的灯火中迸发出璀璨的光芒。历史学博士周杨所著的《流光待月明:古灯小史》从中国古代灯具的产生、制作及使用说开去,聊到近代灯具的传入和推广,再到解析传统文化中的灯烛意象,条分缕析地梳理出一部古灯照明的演进史。
人类用灯与火有着密切的关联。远古时期,人们通过钻木取火,告别了茹毛饮血的愚昧生活,从此,迎来了文明的曙光。据考古发现,新石器时代的陶豆是最原始的灯具,先民们在陶制器皿中盛放动物油脂,用植物纤维做灯芯。到了商周时期,青铜灯开始盛行,那些造型庄重的鼎形灯、豆形灯,既是实用器皿,又是礼器。许多灯具不但设计精巧,制作也很别致,将人与大自然的诸多风物都纳入到灯具的塑制中,已然超越了单纯照明的功能,展现出当时贵族阶层对精致生活的热切追求。
汉代灯具已彰显出环保理念。书中详细介绍了著名的长信宫灯,宫女跪坐执灯的造型下,就藏工匠的巧思——灯烟通过右臂进入中空的身体,最终沉积在底部的水盘里。这种减少油烟的设计,说明古人早在两千年前就考虑到空气污染问题。作者还列举了多件类似的汉代铜灯,它们或通过虹管导烟,或利用水过滤原理,展现出惊人的创造力。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灯具开始出现佛教元素。莲花造型的瓷灯大量出现,有些灯柱上还刻着梵文经咒。这个细节折射出佛教传入后对日常生活的影响。有意思的是,书中记录了一盏北朝青瓷熊灯,憨态可掬的熊俑双掌托举灯盏,这种将动物形象与实用器具相结合的创意,至今看来仍充满童趣。
唐代的灯具开始走向华美。书中提到的银鎏金莲花灯座,通体錾刻缠枝纹,花瓣可以自由开合。更引人注目的是三彩灯具,那些黄绿褐相间的陶灯,即使历经千年,依然能让人感受到盛唐的富丽气象。彼时的大唐,北方多见厚重朴拙的陶灯,南方则多见精巧的青瓷灯,这种差异正是当时经济文化发展不均衡的写照。
宋代是我国灯具发展的转折点。随着植物油灯的普及,灯具从贵族专属走向寻常百姓家。书中收录的磁州窑白地黑花灯,灯身上写着“清净道德”四字,说明灯具已融入百姓的精神生活。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省油灯的出现,这种夹层注水的设计,使灯油消耗量减少近半,展现出宋人精打细算的生活智慧。
明清时期的灯具更加多元化。书中展示了从宫廷到民间的各类灯具:紫禁城里的珐琅宫灯,江南园林的琉璃灯,市井街头的竹编灯。这一时期,最具特色的无疑是元宵花灯,名目繁多的走马灯、生肖灯,点亮了节日的夜晚,给人们带去了无尽的憧憬和欢乐。
到了近代,煤油灯的传入彻底改变了中国人的照明方式。从沿海口岸到内陆乡村,玻璃罩子的洋油灯逐渐取代了传统的油盏。这个转变过程充满着文化碰撞,有些地方将煤油灯称为“洋灯火”,有些老人固执地守着祖传的铜灯,这样的灯具情怀,读来令人动容。
作为总括,书中探讨了灯具在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味。元宵节的灯火象征着团圆,中元节的水灯寄托着哀思,洞房花烛预示着喜庆。青灯黄卷,既指代读书人的清苦,也暗含对知识的执着追求。这些深层次的解读,进一步强化了公众对灯具的认识——小灯具送来大光明。灯不仅点亮了普通百姓的生活,也照亮了古老的中国历史,让五千年的文明薪火传承至今。
全书语言平实、描写生动,用普罗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解构着灯具的独特魅力。比如作者在介绍汉代铜灯时,会计算当时灯油的消耗量,据此大致推测出那个时期普通百姓点灯的时间。又如,在分析宋代省油灯时,作者适时地引出陆游在《斋居纪事》中的描绘,指出,用瓷做的灯盏比用铜做的灯盏更省油。这种将器物置于生活场景中的写法,赋予了文物鲜活的时代感。此外,作者没有一味停留在对灯具形制的简单描述上;而是力求通过历代灯具的展示,集中展现古代科技的发展面貌,点赞中国古人澄澈晴明的生活观念。
品味全书,仿若跟着作者在参观一个纸上灯展。从原始社会的陶豆到近代的煤油灯,五千年的文明之光在这些器物上静静流淌。只是星光不负赶路人,身处绿色低碳的LED时代,我们依然需要时时回望那些文明的灯火……
上一篇:让高原特色产品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下一篇:于山水间探寻心灵的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