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妇女报
徐忠颖带着孩子们在书院里看书、学习、交流。受访者供图□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王瑞欣
清晨,龙泉村薄雾未散,李双静和徐忠颖已在自家改造的书院里忙碌起来。一本本书籍被仔细擦拭、分门别类放回书架,等待村民和孩子们前来。
这间藏在农家小院里的书院,是“90后”夫妻李双静、徐忠颖送给家乡的“礼物”。三年前,这对从城里返乡的年轻人把自家老宅改造成免费开放的乡村书院,用6000余册图书搭起村民的“精神粮仓”,也让“诗和远方”在田埂边扎下了根。
从城市归乡:一腔热忱化为书页墨香
2022年仲夏,在北京打拼多年的李双静与徐忠颖回到遵义市红花岗区龙泉村探亲。家乡绿水青山依旧,但两人敏锐察觉到一种缺失:村民富了口袋,文化生活却仍显贫瘠。
“在城市里,图书馆、书店随处可见。可回到村里,孩子们假期总是满山跑。”回忆起当初的触动时,李双静的语气中仍带着急切。
一次晚饭后,夫妻俩望着家中宽敞的堂屋,一个念头同时闪现——何不把这里变成书屋?
几番彻夜长谈后,夫妻俩毅然辞去城市工作。他们拿出积蓄,将自家100平方米的厅堂彻底改造:定制书架、购置桌椅、精选图书。2023年年初,“龙泉书院”正式敞开大门,6000余册涵盖历史、法律、农业科技、儿童绘本等方面的书籍,全部免费向村民开放。
“书不是锁在柜子里的摆设,有人读,才有价值。”徐忠颖朴素的话语背后,是对家乡文化根脉的深情守护。
书院生根:从静默阅读到活力奔涌的文化磁场
书院开办之初,村民们大多带着好奇张望,却鲜少踏入。李双静和徐忠颖便主动出击,抱着绘本坐在院门口,给玩耍的孩子们讲故事。生动的图画与跌宕的情节很快吸引了小听众,孩子们走进书院,寂静的空间逐渐被翻书声与讨论声填满。
“我们书院的公约都是我和小朋友一起商定的,书院里要安静、不能吃东西、借还图书要规范,最重要的是讲普通话。”孩子们心中的书院就在稚嫩的童声间有了规则,谈起书院最初的样子,徐忠颖滔滔不绝。
书院的生命力远不止于借阅。夫妻俩精心策划,让这里成为乡村文化生长的沃土:“周末故事会”成了孩子们的节日,前来研学的老师带领他们穿梭于童话与历史长河;书法课堂上,老中青三代同堂,在墨香中传承汉字之美。原来被称为村里“调皮鬼”的小续,改变尤为显著。起初他只是觉得好玩,但后来他懂得了遵守规则、享受阅读,每到假期总是第一时间来书院报到。知识如涓涓细流,渗透进日常生活,悄然提升着孩子们的素养。
文化赋能:小书院激发乡村振兴大能量
龙泉书院的影响力,很快超越了李双静夫妇的预期。曾经不常走动的村民,现在更愿意在书院泡杯茶、读本书、聊聊农事。读书会上的思想碰撞,书法班里的互助学习,无形中化解了邻里积怨,重塑了和睦乡风。
书院积累的人气与独特文化气质,也吸引了山外的目光。不少游客慕名而来,在书香中体验静谧乡村。李双静将更多公益资源落地龙泉村,中心小学创建了“班班图书角”,优选的分级阅读类图书让每个孩子的阅读触手可及,龙泉贡米也同样成为远销外地的“抢手货品”,村民的收入水涨船高。
2023年,书院获得阿里公益“天天正能量”1万元奖金,全部用于购置新书和活动设施。
展望未来,李双静和徐忠颖的蓝图清晰而坚定:“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我们想证明,年轻人回来不仅能做事,更能用文化和知识为家乡‘铸魂’。”
暮色四合,书院灯火渐亮。窗内,几个孩子围坐灯下,沉浸于书中的广阔天地。窗外,龙泉村的夜晚宁静而充满希望。
下一篇:有比冠军更重要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