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升空。
“每一次神舟出征,都有我们学院团队研制的成果参与任务。”中北大学仪器与电子学院党委书记郝晓剑教授说,火箭上类型众多的传感器犹如人身上的敏锐“神经”,时刻监测箭上各个系统和部位参数状态,对于保障火箭安全运行至关重要。其中,火箭配套的振动、过载传感器与数据压缩单元是由中北大学极端环境特种传感与测试创新研究团队所提供。
进入太空的火箭“神经元”、潜入深海的矢量水听器、走进生活的可穿戴传感器……在中北大学仪器与电子学院打造以科研为特色的品牌学院过程中,始终注重发挥党建工作的“红色导航仪”作用,激励一代又一代青年学子探索人生奋斗坐标。
用好党建“活教材”
“在神舟九号载人飞船的‘黑匣子’攻关测试时,学院研发团队吃住在实验室,解决了航天员刘旺的技术难题。飞船任务完成后,刘旺专程来到学院,为师生作《人在太空》讲座。”
“在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项目资助后,有机构向学院研发团队成员开出百万年薪、千万科研启动经费的优渥条件,但他们始终不为所动。”
一个个像这样鲜活的故事,通过中北大学仪器与电子学院数字展厅仪电先锋红馆,带领师生重温学院、学科、专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自觉把科研使命与祖国需要同频共振。
今年2月上线的仪电先锋红馆,以“工”字形设计,结合舞动的丝带和象征着祥云的河流元素贯穿时空馆、引领馆、特色馆、榜样馆,展现学院的文化传承、人才培养、科研创新、学科发展。
近年来,学院党委大力传承“人民兵工第一校”的兵工传统和“太行精神”的红色基因,通过创建仪电先锋红馆思政教育平台、仪电先锋宣讲团、创新精英研究院、寒泉驿综合素质拓展平台等举措,激励一代又一代科研人才和青年学子始终以祖国需要为人生的奋斗坐标,在我国“陆、海、空、天、信”高端测控领域打响了“仪电蓝”品牌。
把党旗插在“科研制高点”上
从祖静教授开创存储测试技术打破国际封锁,到神舟飞船搭载自研黑匣子护航航天,再到量子传感入选国家重大科学难题……中北大学仪器与电子学院的科研工作者协力攻关,战胜了“黑障区”动态测试技术“测不了、测不准、活不了”等科学难题,实现了2000摄氏度高温环境下的数据实时采集与传输,为100余次航天任务提供了核心测控支持。
学院党委在推动学科建设迈入国内高水平行列的同时,通过构建“党建红+仪电蓝”融合模式,形成了“党组织统筹—党员专家牵头—平台支撑—政策赋能”的成果转化体系,推动科技创新与国家战略、地方需求深度对接。
近日,中北大学研发的沙克工业总线产品发往某航天院所。“学院支持横向结余经费出资科技成果转化,既有利于出资公司,也有利于参与教师,对科技成果转化起到‘催化剂’的作用。”学院副教授张会新说,现在高校里从事技术转移的人才,只要有过硬的转移成果效益,也能申评职称。
据介绍,学院党委还联合多家单位成立产业链党建联盟,创新实施“主题党日+技术对接”模式,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产值累计超过10亿元。郝晓剑表示,多年来,学院为我国航天、航空、兵器、船舶等海、陆、空、天4个领域50余种飞行器提供了超过万套产品,“广大师生凝聚起一个强烈共识,国家所需就是科研工作所向”。
“党建+N”助力科研新兵成长
3月下旬,国内一家模块精密测量仪器行业领军企业派遣资深工程师王孟美,走进中北大学仪器与电子学院开展企业导师专题教学活动,在课程中创新性地引入了AI技术与锐视测控平台的融合应用。
这是学院“党建+N”育人模式的缩影。近年来,学院党委构建了“党建+学业”双导师制育人模式,通过创立“党支部—学术导师—硕博研究生—本科生”的垂直帮扶与垂直管理模式,将党支部设立在学科方向上,帮助“科研新兵”加速成长。
此外,学院还创建了创新精英研究院,下设人工智能、物联网、机器人、仪器测量、数字信号5个创新实验室,面向本科生开放,以学生自主管理为主,通过“普及—提高—拔尖—反哺”的人才培养方式,实现了新生100%的全覆盖培养。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本科生周祎晗已捧回了5项国家级奖项,获得了学院2024年度创新人物提名。2024年,他担任了校级实验室方向负责人和“嘉立创校园”讲师,开展硬件DIY培训,相关培训视频发布后浏览量过万,累计培训新生500余人次。
此外,学院党委聚焦立德树人,创建“寒泉驿”,下设格物雅院、竞知行院、博远天院、蒹葭美院四大书院,分别对应探究学习型、竞技运动型、政经时事型和文美艺术型兴趣活动,组织机构和日常活动均由学生自主管理,执行灵活的准入和退出机制,以丰富多彩的学生兴趣小组为单元,引导激励青年学子争做文理贯通的“新时代追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