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少年心理健康领域,非自杀性自伤(NSSI)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话题。NSSI是指个体在没有明确自杀意图的情况下,反复、故意对自己造成伤害的行为。这些行为通常不会导致死亡,但会造成疼痛或浅表损伤,表现形式有切割、灼烧、针刺、摩擦等。
一、NSSI的定义与特点
NSSI行为在青少年群体中尤为常见,与一系列心理和社会问题紧密相关,往往具有反复性、冲动性和隐蔽性。患者可能会在情绪激动、焦虑或沮丧时实施自伤行为,以此作为缓解痛苦、释放压力的方式。NSSI并非寻求自杀的行为,而是一种自我伤害的表达方式,其背后隐藏着复杂的心理动因。
二、NSSI的早期识别
早期识别NSSI行为对于保护青少年的身心健康至关重要。家长、教师及专业人士应密切关注青少年的情绪变化和身体状况,及时识别可能的自伤行为。
1.观察情绪状态:应密切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特别是对那些经常表现出抑郁、焦虑、愤怒、绝望等负面情绪的孩子。这些负面情绪可能是NSSI行为的重要诱因。当孩子情绪不稳定时,家长和老师应主动与孩子沟通,了解他们的感受和需求,并提供适当的支持和帮助。
2.注意身体伤害:如果孩子身上频繁出现无法解释的伤痕,或者他们突然改变穿衣习惯以遮盖身体,这可能是自伤行为的迹象。应细心观察孩子的身体状况,及时与他们沟通,了解伤痕的来源和原因。同时,也要教育孩子认识到自伤行为的危害,引导他们寻求更健康的应对方式。
3.关注社交行为:应关注孩子的社交行为,注意他们是否突然变得孤僻、退缩,或者频繁拒绝与他人交往。此外,还要留意孩子在与同龄人交往时是否表现出攻击性、冲动性或自我否定等负面行为。这些负面行为可能与孩子的内心痛苦和自伤行为有关,需要及时干预和引导。
三、NSSI的干预方法
1.建立信任关系:与孩子建立稳固的信任关系是治疗NSSI行为的第一步。家长和老师需要与孩子进行深入沟通,倾听他们的感受和需求,而不是过多地批评和指责。通过理解和接纳孩子的情绪,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自我认知和情感表达方式。
2.提供情绪支持:当孩子面临困难或痛苦时,家长和老师应提供情绪支持,引导他们表达内心感受。可以通过安慰、鼓励、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等方式,帮助孩子缓解压力。同时,也要教育孩子学会自我调节情绪,如通过深呼吸、放松训练等方式缓解焦虑和抑郁情绪。
3.寻求专业帮助:如果孩子的自伤行为严重且持续,应及时寻求专业帮助。精神科医生或心理治疗师可以对孩子进行评估、诊断和治疗,提供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常见的心理干预方法包括辩证行为治疗(DBT)、认知行为治疗(CBT)及其简化版(SCBT)、情绪调节团体治疗(ERGT)及其青少年版(ERITA)等。
4.加强家校合作:家庭和学校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两个环境,家长和老师要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共同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定期交流孩子的学习、生活和心理状况,共同制定教育计划和干预措施,为孩子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帮助。
5.教授情绪管理技巧:通过课堂教学、心理辅导等途径向孩子们传授深呼吸、放松训练、积极思考等情绪管理技巧,让他们在面对困难时能够冷静应对、调整心态,更好地应对负面情绪和压力。
6.建立支持系统:建立家长、老师、同学等多方面的支持系统,让孩子在面对困难时能够寻求帮助和支持。要与孩子保持良好的沟通关系,关注他们的情感需求和心理状态。
NSSI是青少年严重的心理问题,需要家长、学校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通过早期识别与有效干预,可以更好地保护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减少自伤行为的发生。同时,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青少年的情绪调节能力和应对压力的能力,也是预防NSSI行为的重要途径。让我们共同努力,为青少年营造一个安全、健康、快乐的学习生活环境。
(作者系南宁市第五人民医院情感障碍科一病区副主任护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