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环境网
“感谢执法大队这么久以来一直跟进处理这个案子!遇到各种困难也不推脱,这份用心太珍贵了……”6月14日,上海市徐汇区生态环境局执法大队绿色护考行动期间,市民姚女士冒雨赶到,执意将一面印着“环保先锋解民忧,静界卫士显风范”的锦旗送到执法人员手中。
令人意外的是,困扰她和邻居们的低频噪声问题,此刻仍未彻底解决。而这面“早到”的锦旗,诉说着一个多月来,徐汇区生态环境部门跨越行政边界、破解低频噪声扰民难题的执着努力。
多户居民备受“魔音”困扰
今年5月初,徐汇区生态环境局执法大队陆续接到5个12345热线工单,投诉人均为毗邻区闵行区居民,却一致指认“徐汇区某科技园存在低频噪声扰民”。居民们描述的低频噪声,频率在几十赫兹,穿透力极强,24小时持续不断,严重影响休息。虽然其未超过昼间60分贝、夜间50分贝的噪声标准,但对特定人群的困扰尤为显著。
“低频噪声传播有其特殊性,理论上很难远距离穿透障碍物。”徐汇区生态环境局执法大队三中队队长许晓宇接到任务后立即勘察。投诉人姚女士等居民所居住的小区在徐汇与闵行交界的闵行一侧,与疑似噪声源所在的徐汇区某科技园区之间,不仅隔着宽阔的主干道,还有茂密的中环绿化带。然而,居民代表自行排查时,在科技园内听到了相似的异响,怀疑噪声跨越了物理阻隔传播而来。
执法大队迅速行动,第一时间联系姚女士获取线索视频,并联合园区环保专员现场勘察。初步发现园区5号楼一处风冷设备运行异常,当即责令停用整改。设备关停了,居民反馈的“魔音”却并未消失。
科技手段锁定疑源
面对困局,徐汇执法大队没有退缩,开启了更为深入的排查。考虑到噪声持续不断的特点,执法人员首先排除了夜间会关闭的空调等设备。随后,他们联合积极跟进此事的姚女士等居民代表以及当地居委会干部,组成排查小组。
排查小组共计出动6批次,累计15人次,重点聚焦24小时运行、声学特征相符的地下动力设备,对中环沿线绿地、地下车库及科技园展开地毯式排查,还协调园区依次关停潜在噪声源进行测试比对。经过严谨排查,科技园区内部的嫌疑被基本排除。
传统方法遇阻,科技手段成为破题关键。徐汇区生态环境局积极寻求专业支持,邀请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物理所专家团队赶赴现场会诊。同时,许晓宇凭借其环境监测的专业背景,查阅大量声学文献,辗转联系到北京一家厂商,借调了一台工业级声波成像仪助力排查工作。
5月中旬,当专家携带设备抵达现场时,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困扰居民多日的噪声竟突然“消失”了。这给排查带来了新的挑战。但执法人员和专家没有放弃,结合居民详细的历史记录描述和前期勘察情况,一个关键的时间点被捕捉到——噪声出现的时间,与漕宝路一段高压输电线实施抬高工程的时间高度吻合。
3天后,当噪声再次出现时,专家团队立即赶赴现场进行声音频率特征的精密追踪监测。“园区内通用设备的低频噪声,按理难以穿越中环绿带这么远的距离。”专家分析道。根据对高压线两侧区域的噪声特征频率测量对比,也基本排除了园区通用设备噪声的传播影响,结合现场情况,声音来源最终指向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可能源头:抬高施工中的高压线电晕放电引发的50Hz左右有调可听声频率共振的影响。困扰居民多日的“天外魔音”之谜,有望被科学解开。下一步,执法人员将与电力公司沟通协调,通过施工时间回溯等方式,进一步排查和确定声源,并研究解决。
协同治理持续跟进
噪声源头虽已锁定,但治理工作远未结束。低频噪声源涉及高压输变电设施,其管理权限超出区级范围。徐汇区执法大队第一时间将专业监测结果和结论告知了投诉居民,同时积极联络闵行区相关职能部门以及电网管理单位,推动后续的治理整改。目前,相关协调和治理工作仍在持续推进中。
为何噪声问题尚未彻底解决,锦旗却已“早到”?“如我在访,如读家书。”许晓宇在与姚女士沟通中这句朴素的话,道出了原因——将群众的困扰视为自己的困扰。这种用心用情解决问题的态度,极大地缓解了居民因“魔音”而产生的焦虑和无助。“我们看到执法人员为我们奔走解决难题,真的感动,也非常感谢。”姚女士说道。
这起从“重复信访”到“满意致谢”的案例,不仅是一次成功的低频噪声溯源实践,更对跨区域、复杂声环境问题的治理提供了宝贵经验。徐汇区生态环境局执法大队负责人表示,此案凸显了建立居民全程参与机制、强化专业技术支撑、完善跨部门协同流程的重要性。徐汇区生态环境局也正以此为契机,深化与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的合作,共同探索噪声污染防治新路径,力求将每一次群众的“急难愁盼”,都转化为提升城市精细化治理水平、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的切实行动。
上一篇:下半年生猪价格怎么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