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南湖晚报)
看似普通的一场“感冒”,
却差点要了两条人命!
最近,海宁市人民医院呼吸科接连接诊2例特殊患者,他们起初都出现高热、咳嗽等类似流感的症状,谁能想到,罪魁祸首竟是一种鲜为人知的传染病——鹦鹉热。昨天上午,记者了解到,经过海宁市人民医院紧急治疗,患者目前都已转危为安。医生表示,这种病的“背锅侠”不只是鹦鹉,家中常见的燕子、鸡鸭,甚至宠物猫狗都可能暗藏危机,希望大家引起重视。
现年67岁的张大伯(化姓)平素身体健朗,最大的爱好就是在家养燕子。他闲了就喜欢搬着小板凳,坐在自家屋檐下,看着燕子轻盈穿梭;兴致来了,还会伸手喂食,打扫燕窝,却很少戴口罩手套,总觉得这些小家伙温顺无害。可谁料,这份“亲密无间”却埋下隐患。
最近,张大伯突然发热、咳嗽,浑身发冷、肌肉酸痛。他以为只是普通感冒,自行吃了药,没想到3天过后,病情急转直下,体温飙升到39.3℃,胸闷气短到几乎无法呼吸。家人紧急将他送往海宁市人民医院就医,胸部CT显示双肺大面积发炎,呼吸道病毒13项检测却全是阴性。入院第三天,张大伯就发展成重症肺炎,情况岌岌可危。
关键时刻,海宁市人民医院呼吸科王江平主任医师在追问患者病史时,发现“燕子”这个关键线索,果断怀疑张大伯是鹦鹉热衣原体感染!经过针对性用药和精准检查化验,张大伯最终确诊为“鹦鹉热”。幸运的是,由于发现及时,经过10天治疗,张大伯转危为安。
无独有偶,现年58岁的海宁市民马大伯(化姓)最近也因接触小动物出现了张大伯类似的症状。他最先也以为是感冒,结果自行用药不见好转,紧急到海宁市人民医院诊后,也被确“鹦鹉热”。经过紧急救治,目前也已转危为安。
“鹦鹉热”究竟是什么来头?
医生表示,这是由鹦鹉热衣原体引发的一种症状像流感严重可危及生命的人畜共患的传染病,这种病潜伏期一般为7-15天,最长可达45天,起病急,表现为高热、咳嗽、胸痛、呼吸困难、疲乏、畏寒、头痛及肌肉酸痛等。临床症状与流行性感冒表现极为相似,重症患者可发展为肺炎、心肌炎,甚至多器官衰竭。由于其临床表现的非特异性,容易造成误诊或漏诊。好在“鹦鹉热”对青霉素、头孢类药物不敏感,四环素类(如多西环素、米诺环素)和大环内酯类(如阿奇霉素)是首选药物,早期治疗可显著改善症状,疗程通常为10-14天。
医生表示,“鹦鹉热”的名字虽然带着‘鹦鹉’,但“实际上,鸡、鸭、鸽子等禽类,甚至猫、狗等哺乳动物都可能携带病菌。”虽然这是传染病,不过也不用过度恐慌,因为人与人之间的传染极为罕见,主要风险还是来自动物接触,比如当人接触感染动物的粪便、分泌物或是吸入扬起的病菌尘埃,就可能中招。
如何避免中招“鹦鹉热”?
医生表示,在避免接触传染源方面,要到正规的经过检疫的场所购买鸟类,尽量避免前往禽类密集的场所,如活禽市场、养殖场等。在做好个人防护方面,接触鸟类时应注意个人防护,减少被抓、咬或挠伤机会;清理鸟笼或粪便时,建议规范佩戴口罩、手套等,处理后及时洗手。在加强环境管理方面,应定期清洁消毒鸟笼、食具,保持通风良好。在观察鸟类健康方面,如果鸟出现腹泻、眼红、食欲差,及时隔离并就医。
“‘鹦鹉热’虽然不常见,但一旦得了重症那可不得了!要是接触鸟类后1至2周内出现发热、咳嗽这些症状,一定要告诉医生你接触过鸟类。”医生再次提醒,远离“鸟疫”威胁,务必平时做好防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