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有境界,共创美好:宁海中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高位跃升
创始人
2025-07-05 00:16:47
0

转自:扬子晚报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南京市宁海中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高位发展,从“人人上一本”走向“人人上好一本”!2025届毕业典礼上,高三同学向母校敬赠“文正品格”文化石——刻铭于石,感恩母校。百年宁海,其历史可上溯到1890年由著名的教育家、实业家张謇先生创办的“文正书院”。“文为才,正为经”,意谓此地为长学问、学做人的内外兼修之场。“文正”是学校历史文化的源头,是蓬勃发展的保障,更是未来可期的精神守望。

信仰领航: 文正品格培根铸魂

“真正的表演是让先驱的精神血脉在身体里重生”

“真正的表演不是模仿动作,是让先驱的精神血脉在身体里重生。”杀青后站在国防教育馆的星空幕布下,徐越望着航天器模型轻声感慨。那些被台灯 “吻过”的长夜,台词本上晕开的泪痕,最终都化作了十六岁的顿悟:宁海中学的爱国主义教育,从不是展板上的文字,而是让学生在沉浸式表演时触摸历史的温度。在宁海,每个接过“陆元九”剧本的青春,都在光影与台词中读懂了同一件事:家国情怀从不是遥远的叙事,而是刻进血脉的文正基因。

2025年4月,《科学之光:航天先驱陆元九》在南京市宁海中学正式首映,这是该校校友研究社团继《心中那抹最美的红——致敬宁海中学校友、国旗设计者曾联松》之后的又一部微电影,既彰显了学校三大文化建设的深入,也预示着学校在科学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方面的深化发展。“文正品格,青春报国”主题成人礼、“宁海入团,东大入党”主题团课……一代代文正青年在校友精神的感召下绽放最美青春,近年来宁海中学每年录取到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国防科技大学、北航、南航、江警等国防、公安类高校及专业的人数高达百人。

课程育人:全学科阅读点亮成长

“那些在图书馆啃读《去大后方》的夜晚都有了光”

“当《西迁的文脉》捧回‘青史杯’时,我突然觉得,那些在图书馆啃读《去大后方》的夜晚都有了光。”高二(9)班的郑子昱摩挲着奖杯,想起剧本里那个抱着文物木箱穿越秦岭的虚构人物,其实是千万文物守护者的缩影。这场从书本延伸至舞台的创作,更是宁海中学全学科阅读为拔尖创新人才培育埋下的火种迸发出的绚丽火花。

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时代需求下,宁海中学的全学科阅读已将课程设计实践落地,形成了相对完整的教学体系。学校开设专门阅读课,通过情景剧、辩论赛等形式引导学生从“读进去”到“读出来”,掌握终身学习的方法。模拟法庭的法律思辨、英文剧的跨文化解读、历史剧本的创作演绎,充分展现了“阅读即学习”的理念。各学科教师共同开发阅读资源库,覆盖13门学科;从“师生共读”到“自主思辨”,师生探索出学术著作阅读的完整路径;学校还通过“文正教育家书院”搭建教师发展平台,推动阅读教学与育人方式改革深度融合。

“宁海中学的课堂绝非围墙里的孤岛。”郑子昱指着剧本上密密麻麻的批注——历史老师画的时间轴、地理老师标注的气候带、语文老师修改的人物独白。获奖的高光时刻背后,是宁海中学“让每个学科都成为照亮历史的光束”的教育智慧。学校打破学科壁垒,让知识在碰撞中生成新的认知维度,这种创新的教育模式,既赋予文物迁徙史科学实证的严谨性,又注入文学表达的感染力,让尘封的历史在全学科的滋养下重焕生机,更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出跨学科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创新意识,为成长为拔尖创新人才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因材施教:“一人一策”精准发力

“被老师‘托举着’向前的感觉,让我充满安全感”

“生物曾是我最头痛的学科,直到遇见黄胜秀老师。”张睿琦回忆,当他的生物成绩持续低迷时,黄老师主动为他“开小灶”:通过错题本分析知识漏洞,针对性设计“每日专题训练”,搭配手写的思维导图和易错点清单。“两个月里,我的生物成绩涨了近20分,那种被老师‘托举着’向前的感觉,让我充满安全感。”这种“一人一策”的个性化指导,在宁海中学是常态:老师们利用课间、周末为学生辅导答疑,建立私人定制的学习方案,让每个孩子都能找到提升的支点。

在课堂之外,老师引导学生组建小组深度探究。张睿琦所在的学习小组由5名同学组成,他们课间互讲难题、周末共享笔记、考前模拟出题。“有几次我们一起钻研,最后竟触摸到了市统考的题!”这种协作不仅提升成绩,更让他学会了“用命题者的视角看问题”。在老师的专业指导下,学习小组在竞赛中表现突出,多名学生获国家级奥赛一、二等奖。

张睿琦的进步曲线,彰显了宁海“精准滴灌”的育人智慧。学校通过学习小组、个性化辅导、竞赛赋能的组合策略,为不同起点的学生定制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路径,实现“低进高出、高进优出”的培养目标。学生在校参与南京大学“基础学科拔尖创新型人才培育”、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学院“双高课程合作”、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学“邦杰拔尖计划”、南信大“国优计划”等985/211/双一流“高高联合”的联合培养项目,竞赛成果丰硕,优先锁定培养通道,直通高校。

学为中心:从班集体到学习共同体

“这片沃土,让每个同学都长成了最好的模样”

“课间走廊里回荡着讨论题的声音,班里自发组建起‘云端互助群’,这种‘比着进步’的氛围,最终助我跻身文科江苏省前1%! 高三(8)班就是一个充满活力、学习氛围极其浓厚的集体。但我们比的不是谁把谁压下去,而是谁的方法更高效、谁的态度更坚韧……是这片沃土,让每个同学都长成了最好的模样。”王佳妮的成长故事,处处闪耀着班集体的星光。

优秀的班集体不是培养“孤勇者”,而是让每个孩子在共生共长中,成为照亮彼此的光。这种集体光芒的背后,是“学为中心”教育理念的深度落地:教师不仅关注知识传递,更注重营造积极和谐的学习氛围。在这样的生态中,每个孩子的学习体验与情感需求都被看见,自信与兴趣在互助中生根发芽。

在宁海中学,以“学为中心”的班集体构建“竞争-互助-共识-共生”生态体系,精准对接教与学,以个性化指导补短板、集体智慧激势能,实现学业与心灵同频成长。这一理念通过“共创班”创新实践延伸——2019年起与二十九中打造“文正精英拔尖创新人才共建班”,将班级“共生共长”理念拓展至跨校协同,通过师资共培、课程共建、学生共育,让集体升级为跨校版“学习共同体”,共同推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再创新高!如今,共创班985/211录取人数逐年攀升,印证着集体力量从班级到跨校的进阶。

走向成功:竞赛与综评铺就本硕博之路

“不管选哪条路都有人强力护航的安全感,绝了!”

“作为化学竞赛生,我在宁海三年走出了一条‘竞赛+高考’的双轨之路。斩获化学奥赛国三奖项后,凭借综评优势被南医大录取本硕博直通班……竞赛与高考不是单选题。”王星深谙宁海的培养哲学。当他高二竞赛成绩徘徊在省二时,各学科老师为他定制“回归高考”计划,晚自习时化学老师宋悦会陪他梳理课本知识,数学成亮老师则用思维导图帮他补全薄弱环节。这种“进可攻、退可守”的策略,让他在冲刺竞赛的同时,高考成绩稳定在年级前列。他的碎片化学习法更成了典范:课间10分钟刷有机推断题、午休整理错题本,将时间颗粒度细化到极致。

“不管选哪条路都有人强力护航的安全感,绝了!”从化学奥赛国三到本硕博连读,王星的轨迹正是宁海中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鲜活范本。选择宁海,不仅是选择一所学校、一套课程体系,更是选择一群真正懂教育的人。王星的成长恰是宁海中学“多元升学”前瞻布局的生动注脚。学校以学科竞赛培养体系为支撑,以风险管控机制为保障,以综评指导策略为依托,在多元升学路径构建中开展前沿性实践,为特长学生搭建起对接高校优质资源的专业化通道,实现了新时代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改革的突破性创新。

宁海中学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正以“文正书院”的百年积淀为底气,完成从“个体护航”到“范式创新”的教育升级。而支撑这一体系运转的内核,正是教育者“有境界的爱”——让“徐越们”在沉浸式演绎中触摸院士情怀,让“郑子昱们”在全学科阅读中感受知识无界,让“张睿琦们”在个性化托举中解锁提升支点,让“王佳妮们”在学习共同体中汲取成长能量,让“王星们”在综评赛道上收获双轨护航。当这种爱超越简单的知识传授,升华为对生命潜能的唤醒与尊重,宁海中学便在“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时代命题中,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高度,诠释了教育最本真的境界:让每个生命都能在被妥帖守护中,向创新之巅勇敢攀登。

咨询电话:025-83237311 025-83237312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收单主业面临天花板 拉卡拉再... 中经实习记者 许璐 记者 李晖 北京报道面对行业承压与增长瓶颈,第三方支付“老兵”拉卡拉(30077...
专访奥雅纳王凌飞:城市更新需平... 中经记者 郭阳琛 石英婧 上海报道城市更新是一场“持久战”,需建立健全可持续的城市更新模式。随着技术...
“文化小大使”打开了解中国的一... 转自:光明日报本报北京7月4日电(记者俞海萍)2025年“文化小大使”交流活动暨2026年活动发布仪...
00后怎么赚钱白手起家,怎么创... 【青岛新闻网独家】文本/贝利图片,视频/张力维20岁能赚多少钱?想必大部分人在这个年纪还在无忧无虑的...
热门创业项目有哪些,热门创业行...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未来互联网领域将进一步整合大量社会资源,创造新的产业...
哈马斯就停火提案做出回应 当地时间4日晚间,消息人士表示,哈马斯已经向相关斡旋方就加沙停火提案做出积极回应,并将很快发表官方声...
手绘简易创业海报图片,创业手抄... image/99e2e4abcaab472b9829ff3297c12cc4" />
青海省学术期刊工作交流会召开 本报讯 (记者 王煜鹏) 7月4日,由省新闻出版局、省科协举办的青海省学术期刊工作交流会在中国科学院...
在机器人生产企业看“中国智造” 转自:光明日报  作为全国首个国家级机器人产业集聚区,安徽省芜湖市汇聚300多家机器人产业链上下游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