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新华财经
2025年“龙舟水”期间,广西河池市遭遇多轮强降雨叠加袭击,地质灾害风险持续高企。面对异常严峻复杂的考验,全市上下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勠力同心、科学防治、精准施策,成功打赢了防御“龙舟水”地质灾害关键战,实现连续4年地质灾害“零死亡”,交出了一份守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优异成绩。
高位推动,提前谋划,织密防灾减灾责任网络
河池地处大石山区,在册地质灾害隐患点3000余个,近10万名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了威胁。
面对这一现实情况,河池市委、市政府将地质灾害防治作为“生命工程”亲自抓。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深入东兰、天峨等灾害高风险区一线督导检查,实地查看隐患点治理工程及群众转移安置情况,现场调度解决困难,强调要树牢底线思维、极限思维,把防灾救灾作为头等大事抓细抓实。
同时,根据往年防灾经验,河池主动提前筹谋,年初即编制印发《河池市2025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创新构建“隐患点”(“市—县—乡—村—屯—点”)六级管理体系和“县—乡—村—屯”四级网格化责任体系,动态配备超1万名专兼职群测群防员,实现全市3000余个隐患点责任全覆盖到点到人,确保“点点有人管、处处有人抓”。
科技赋能,精准防控,打造智慧防灾广西样板
在喀斯特地貌区应对极端天气下的地质灾害,科技成为关键支撑。为此,河池市全力打造广西领先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为防灾装上“智慧大脑”。
建成广西首个与自然资源部、自然资源厅信息化平台实现数据互通信息共享并统一管理的地市级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平台,实现智能化风险研判和四级预警(蓝黄橙红)自动发布。在全市关键隐患点建成自动化监测站点412处,部署倾角计裂缝计GNSS位移监测仪雨量计等设备2899台(套),监测感知精度达到“毫米级”。建立秒级响应联动机制,预警信息通过现场声光报警广播、预警短信等多渠道“秒级”同步推送,直达风险区“最后一米”。预警触发后,值班人员第一时间通知监测员现场核查,“技防”与“人防”无缝衔接,形成“预警—核实—响应—撤离”高效闭环。今年以来,全市共发布地质灾害预警预报信息86次,发送预警短信121326条。
科技赋能成效在“龙舟水”关键战役中得到有力检验。仅6月19日至23日,河池市依托自动化监测设备有效预警10起滑坡灾害,成功避险3起滑坡灾害及1起泥石流灾害,共紧急转移安置群众198人,成功避免166人因灾伤亡。
群测群防,强化基础,筑牢全民防灾人民防线
面对“龙舟水”挑战,河池将传统群防经验与现代治理相结合,构建起“专业+群众”的牢固防线。
“龙舟水”期间,河池市自然资源部门派出7个专项工作组对11县(区)开展全覆盖督导服务,加密对切坡建房、交通沿线、学校人口密集区等重点区域巡查排查频次,累计派出河池地质环境站技术人员12人驻县指导,开展应急调查排查64次。
同时,狠抓宣传培训演练,提升全民应急实战能力。利用“4.22”世界地球日、“5.12”防灾减灾日等节点开展“五进”活动,发放宣传资料2.4万余份。创新制作方言版系列科普短视频,精准推送至切坡建房户、景区游客等群体。引导鼓励基层成立互助小组,推广“户户联防、群防群控”模式。截至6月26日,全市开展宣传培训460场,覆盖2.3万人次;开展实战化应急演练166场,参与6500余人次。
从“人防”到“技防”再到“全民防”,河池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构筑起抵御地质灾害的坚实防线,为广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河池经验”。(蒋雅茜 陆宁波)
编辑:穆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