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团结报
□ 王佳雯
在我们身边往往会有这样两种人——
有的人时刻精力充沛,工作和学习之余,健身、做饭、社交、旅游样样兼顾,日程表被塞得满满当当,浑身上下仿佛有使不完的劲;有的人却像耗光了电的电池,时常感觉自己“身体被掏空”,日常工作和生活就已经让他们疲于应付,每天连去洗个澡都要做很久的心理建设。
如今在互联网上,前一种人被称为“高精力者”,后一种则被定义为“低累点人群”。人们根据自己的情况自我评价、对号入座,在社交媒体上一边寻找与同类的共鸣,一边感慨对另一类人的状态难以共情。
“高精力者”不理解“低累点人群”为何天天喊累、有气无力,下班就躺着,周末就闭关,一言不合就“宕机”。甚至在有些“高精力者”眼里,“低累点”的种种表现都可以归咎为一个“懒”字。而对于“高精力人群”强度高、节奏快的生活方式,“低累点人群”往往只能望洋兴叹,羡慕他们这种不知疲惫的“天选体质”,感叹“臣妾做不到啊”。
两种截然不同的状态,一定程度上是由人与人之间的生理差异决定的。有研究表明,人类对疲劳程度的感知会受先天的遗传因素、基因差异、身体素质等影响。同时,缺乏维生素D也有可能引起疲劳症状。此外,精力的高低还可能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日常生活中,消极的认知模式与较低的“自我效能感”消耗着人们的精力,甚至会让“高精力人群”在不知不觉间变得“低累点”。
不可否认,“高精力人群”确实有他们的优势,精力充沛可以让他们高效地完成任务、解决问题,广泛的兴趣爱好可以使他们结识更多人、探索更多事,他们似乎更符合“高效”“全能”的社会期待,更容易受到关注和欢迎。但“低累点”亦非缺陷,善于分配自己的精力、具备深度思考与共情能力、更具有可持续性都是“低累点人群”的隐性优势。
接受“高精力”或“低累点”只是每个人独特的生理特质,无关好坏,更不必互相强求。就像有人天生跑得快,有人跳得高,比较只会徒增焦虑和烦恼。在这个崇尚多元的时代,了解自己,接纳自己,然后聪明地使用自己,这才是属于每个个体独特的、强大的力量。
上一篇:乱“弹”一气
下一篇:把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履职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