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北京日报客户端
作为水资源相对短缺的国家,节水一直是我国治水的关键环节。中办、国办近日印发的《关于全面推进江河保护治理的意见》明确提出,到2035年,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进一步提高。这不仅是从战略和全局高度对我国江河保护治理作出的重要部署,也是落实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和《节约用水条例》的必然要求。
我国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是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党的十八大以来,为了让缺水地区有水可用,提高我国水安全保障水平,水利部门全力实施国家水网重大工程,初步形成了“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水资源配置总体格局,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的问题。
治水包括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保护等多个环节。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要从观念、意识、措施等各方面始终把节水放在优先位置。近年来,我国持续推进节水工作,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用水效率和效益显著提升。近10年,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近1倍的情况下,全国用水总量实现零增长,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分别下降41.7%、55.1%。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用水需求日益增长,水资源供需矛盾可能进一步加剧。新征程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把水资源问题考虑进去。要增强水忧患意识、水危机意识,把节水作为受水区的根本出路,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推动形成节水型生产生活方式。
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是关键。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进一步落实管控要求,实行用水总量控制,对用水达到一定规模的单位实行计划用水管理。促进产业结构优化,限制高耗水产业项目建设,制定用水定额和节水标准体系。严重缺水地区,要把节水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政绩考核,加强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和取水许可管理,从源头上严把水资源开发利用关口。
深入推进各领域节水是重点。节水工作涉及生产、生活、生态各领域,涉及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要聚焦农业节水增效、工业节水减排、城镇节水降损,科学系统谋划节水制度政策体系。在农业领域,持续加大高效节水灌溉力度,发展旱作农业,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和设备,加强灌区节水改造和末级渠系建设;在工业领域,推动企业实施节水技术改造,提高工业用水循环利用水平,推进工业废水资源化利用;在城镇领域,加强城市供水管网改造,降低管网漏损率,推广普及节水器具,提高非常规水利用比例。
全方位提升节水水平也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支撑。当前,我国节水企业总体呈现“小、少、散”的特点,节水产品技术含量和整体质量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不小差距。要坚持政府和市场“两只手”协同发力,鼓励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开展节水技术创新,推广应用先进适用的节水技术、产品和设备,以科技创新赋能精准用水,破解用水矛盾,保障用水安全。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 金观平